帝国于1892年3月3日攻入北京、灭亡满清并在同一年6月逐步完成全国统一后,军队的正式名称为大中华帝国国防军,分为陆海两军,分别成立帝国陆军总司令部和帝国海军总司令部。全面扩军和重新整顿后的帝国陆军编制包括禁卫部队和野战部队。其中,禁卫部队(御林军)包括2个禁卫军、6个禁卫师、18个禁卫团,总兵力10万余;野战部队包括7个集团军、21个军、63个师、189个团,总兵力110万。帝国陆军总兵力120万。帝国军每个团包括三个步兵营、一个团部直属步兵营、一个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侦察营、一个辎重运输营、一个野战医院、一个通讯连队等部队;每个师、每个军、每个集团军同样拥有相应的直属部队,因此帝国军每个团约4000兵力,加强团超过5000兵力,每个师约15000兵力。除了正规部队,帝国军队的预备役民兵部队也同时建立。这样,前线野战军部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帝国军仍然有源源不断且经过训练的兵源加以迅速补充。预备役民兵部队以县为单位,帝国境内每个县根据本县人口总量施行“二十抽一”的原则,即如果一个县有一万人口,那该县政府就必须组建五百人的民兵部队,以供军队调用。这些民兵部队平时除了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外,还担任屯垦部队的开荒任务,配合当地农民开垦荒地,半农办兵,以增加耕地的面积和粮食产量,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帝国陆军的预备役民兵部队计划组建500万。
帝国陆海军总司令圣武皇帝刘斌
帝国陆海军总参谋长萧浩然
帝国陆军总司令圣武皇帝刘斌
帝国海军总司令圣武皇帝刘斌
帝国的十大军区如下:
京畿军区司令段江涛(御林军)
华北军区司令吴俊垒(第五集团军)
华南军区司令刘锦棠(第二集团军)
华东军区司令赵海军(第四集团军)
西南军区司令龙兴汉(第一集团军)
西北军区司令华震东(第三集团军)
东北军区司令依克唐阿(第七集团军)
蒙古军区司令刘峰岭(第六集团军)
新疆军区司令华震东(第三集团军)
西藏军区(暂时不设军区司令,帝国军象征性驻军一个营)
帝国陆军编制如下:
1禁卫部队(御林军,驻守京畿地区)司令段江涛副司令樊昌昊
禁卫第一军军长段江涛
禁卫第1师(禁卫第1、第2、第3团)
禁卫第2师(禁卫第4、第5、第6团)
禁卫第3师(禁卫第7、第8、第9团)
禁卫第二军军长樊昌昊
禁卫第4师(禁卫第10、第11、第12团)
禁卫第5师(禁卫第13、第14、第15团)
禁卫第6师(禁卫第16、第17、第18团)
2野战部队:
第一集团军(驻守西南军区)司令龙兴汉副司令张仲伟
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徐栋
第一军军长张仲伟副军长张桂山(原义军领袖)
第1师(第1团、第19团、第20团)师长项崇周(原苗军领袖)
第7师(第2团、第21团、第22团)师长冯兆金(冯子材侄子)
第8师(第3团、第23团、第24团)师长周万顺(原清军将领)
第十一军军长冯子材(原云南提督)副军长刘永福(原黑旗军统帅)
第31师(第91、第92、第93团)师长冯相荣(冯子材长子)
第32师(第94、第95、第96团)师长冯相华(冯子材次子)
第33师(第97、第98、第99团)师长丁槐(刘永福老部下,黑旗军名将)
第十二军军长苏元春(原广西提督)副军长唐景崧(淮军名将)
第34师(第100、第101、第102团)
第35师(第103、第104、第105团)
第36师(第106、第107、第108团)
第二集团军(驻守华南地区)司令刘锦棠副司令罗显文
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刘益
第二军军长彭皓亮
第2师(第4团、第25团、第26团)师长张光前(原淮军庆字营统领)
第9师(第5团、第27团、第28团)师长董履高(原淮军树字营统领)
第10师(第6团、第29团、第30团)师长曹德庆(原淮军庆字营协统领)
第七军军长宋庆(原湖南提督)副军长梅东益(原贵州提督)
第19师(第55、第56、第57团)
第20师(第58、第59、第60团)
第21师(第61、第62、第63团)
第八军军长张彪(原湖北提督)副军长张权(张之洞长子)
第22师(第64、第65、第66团)
第23师(第67、第68、第69团)
第24师(第70、第71、第72团)
第三集团军(驻守西北地区和新疆地区)司令华震东
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熊虎
第三军(驻守西北地区)军长刘佳恒
第3师(第7团、第31团、第32团)
第11师(第8团、第33团、第34团)
第12师(第9团、第35团、第36团)
第十八军(驻守新疆地区)军长温兴茂
第52师(第154、第155、第156团)
第53师(第157、第158、第159团)
第54师(第160、第161、第162团)
第四集团军(驻守华东地区)司令赵海军
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于悦
第四军军长余尔玛(原清军羌族将领)副军长侯宝斋(原哥老会西安分舵舵主)
第4师(第10团、第37团、第38团)师长风秋雨
第13师(第11团、第39团、第40团)
第14师(第12团、第41团、第42团)
第九军军长左宝贵(原清军浙江提督)副军长王有宏(原淮军宿将、总兵)
第25师(第73、第74、第75团)
第26师(第76、第77、第78团)
第27师(第79、第80、第81团)
第十军军长刘铭传(原清廷东山巡抚)副军长唐远友(淮军名将)
第28师(第82、第83、第84团)
第29师(第85、第86、第87团)
第30师(第88、第89、第90团)
第五集团军(驻守华北地区)司令吴俊垒副司令聂士成(原清廷河南提督)
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殷啸天
第五军军长董彦杰副军长朱一灵
第5师(第13团、第43团、第44团)师长果基约达(彝族,原彝族军头领)
第15师(第14团、第45团、第46团)师长罗洪作一(彝族,原彝族军头领)
第16师(第15团、第47团、第48团)师长倮伍尔嘎(彝族,原彝族军头领)
第十三军军长董福祥(原清廷喀什噶尔提督)副军长马金叙(原清廷徐州镇总兵)
第37师(第109、第110、第111团)师长黎玛、副师长吴熙
第38师(第112、第113、第114团)师长冯国璋
第39师(第115、第116、第117团)师长段祺瑞
第十四军军长王孝祺(淮军名将)
第40师(第118、第119、第120团)
第41师(第121、第122、第123团)
第42师(第124、第125、第126团)
第十五军军长章高元(淮军名将)
第43师(第127、第128、第129团)
第44师(第130、第131、第132团)
第45师(第133、第134、第135团)
第六集团军(驻守蒙古)司令刘峰岭
第六军(驻守外蒙古)军长刘峰岭
第6师(第16团、第49团、第50团)
第17师(第17团、第51团、第52团)
第18师(第18团第53团第54团)师长洛桑德吉(原清军藏族将领)
第十七军(驻守内蒙古)军长曲吉东
第49师(第145、第146、第147团)
第50师(第148、第149、第150团)
第51师(第151、第152、第153团)
第七集团军(驻守东北地区)司令依克唐阿(原清廷奉天将军,满族)
第十九军(驻守辽宁省)军长依克唐阿
第55师(第163、第164、第165团)
第56师(第166、第167、第168团)
第57师(第169、第170、第171团)
第二十军(驻守吉林省)军长丰绅(原清廷吉林将军,满族)
第58师(第172、第173、第174团)
第59师(第175、第176、第177团)
第60师(第178、第179、第180团)
第二十一军(驻守黑龙江省)军长博尔济吉特·恭镗(原清廷黑龙江将军,满族)
第61师(第181、第182、第183团)
第62师(第184、第185、第186团)
第63师(第187、第188、第189团)
第十六军(驻朝鲜王国)军长袁世凯副军长徐世昌
第46师(第136、第137、第138团)师长王士珍
第47师(第139、第140、第141团)
第48师(第142、第143、第144团)
——·——·——
帝国海军编制如下:
帝国海军共分为两大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其中,东海舰队以北洋水师为主体而组建;南海舰队以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为主体进行组建。帝国海军共约200多艘各型舰艇,总吨位8万吨,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一、东海舰队(军港位于:威海卫、胶州湾、大沽、大连、旅顺)
司令丁汝昌(原清廷北洋水师提督)
副司令杨岐珍(原清廷福建水师提督)
总参谋长李喜浩(解放军集团成员)
帝国海军东海舰队编制:
主力舰(16艘):
“定远”号铁甲舰(排水量7335吨,舰长刘步蟾)
“镇远”号铁甲舰(排水量7335吨,舰长林泰曾)
“来远”号巡洋舰(排水量2900吨,舰长邱宝仁)
“经远”号巡洋舰(排水量2900吨,舰长林永升)
“致远”号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舰长邓世昌)
“靖远”号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舰长叶祖珪)
“济远”号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舰长方伯谦)
“平远”号巡洋舰(排水量2100吨,舰长杨用霖,该舰是中国福州船政局自己建造)
“超勇”号巡洋舰(排水量1350吨,舰长黄建勋)
“扬威”号巡洋舰(排水量1350吨,舰长林履中)
“镇东”号炮舰(排水量430吨)
“镇西”号炮舰(排水量430吨)
“镇南”号炮舰(排水量430吨)
“镇北”号炮舰(排水量43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