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节 全国统一(1 / 2)

帝国军攻取北京的消息立刻随着有线电报和《中华民报》、《中华军报》等新闻媒体迅速传到了南京,传遍了帝国全境。立刻引发了举国欢腾,全国各地载歌载舞、竞相庆祝这一盛事。老百姓们想得也很直接: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战乱时期终于过去了,接下来终于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了,正所谓“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嘛。

南京更加是欢声雷动,圣武皇帝等帝国的高层们都激动不已,因为大中华帝国终于彻底推翻了满清朝廷,彻底地完成了帝国的统一。但是接下来的事情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因为帝国军还没有全面地占领整个中国,满洲、蒙古、新疆、西藏、山西这五个地方还没有掌控。经过帝国军总司令部和总参谋部在事先所制定的战略计划,由于东北和山西盛产石油、煤炭、钢铁,这两地是中国主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基地,对于帝国工业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东北在帝国争霸东北亚和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上也十分重要,因此帝国军接下来第一步攻取满洲和山西,第二步再攻取蒙古和新疆;西藏由于地形险要,放在第三步攻取。全部过程争取在今年秋天之前完成。

由于第五集团军在攻取直隶和平津的过程中基本没有打什么恶仗,全军仍然保持着强盛的战斗力和旺盛的士气,因此再次承担了进攻东北和山西的重任。第五军和第十四军、第十五军跨过山海关,朝着满洲进发;第十三军则挥师西进,进攻山西。进攻之前,前满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和帝国圣武皇帝亲自给奉天将军依克唐阿、吉林将军丰绅、黑龙江将军博尔济吉特·恭镗以及山西巡抚瓜尔佳·奎俊写了劝降书,声明了“汉满一家,汉族满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是帝国的主人”的帝国政策,希望他们以百姓苍生为重,归顺帝国。

客观上讲,依克唐阿、丰绅、恭镗三人镇守满洲时期,都是非常兢兢业业的,三人在捍卫国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上都不遗余力,在抗击俄罗斯、日本对东北的侵略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三个思想开明、宁折不屈的爱国将领。接到光绪皇帝和圣武皇帝的来信后,依克唐阿三人经过商量后,觉得大清气数已尽、大势已去,连光绪皇上和李鸿章、张之洞等那么多的封疆大吏都投顺了中华帝国,自己也没有必要再冥顽不灵地抵抗下去了,避免多年苦心经营的满洲毁于战火,也避免满洲人民遭受战火荼毒。最后,依克唐阿三人叹口气,率部向跨过山海关的帝国军投降,使得满洲在不流血中成为了帝国领土。

山西的攻取则让帝国军费了不少手脚。因为山西巡抚瓜尔佳·奎俊是北洋通商大臣荣禄的叔父,得知荣禄在北京被帝国军杀死后,奎俊对帝国政府恨之入骨,誓死不降。但任凭奎俊如何顽抗,也抵挡不住帝国军进入山西的脚步。在第五集团军和驻西北的帝国军第三集团军第三军的南北夹击下,太原于3月30日被帝国军攻取。奎俊在城破之前,杀死了全家老少后服毒自杀。山西也成为了帝国领土。

与此同时,帝国军第三集团军的一个师顺着河西走廊挺向新疆。新疆巡抚饶应祺在收到光绪皇帝的亲笔信函后也顺从大义,归降帝国。4月1日,帝国军进入迪化(今乌鲁木齐)。新疆在1884年建省后,省会从原来的伊犁迁到了迪化。帝国军占领了迪化,也意味着新疆成为帝国领土。不过,新疆的局势十分严峻,边疆的大片领土此时仍然被俄罗斯帝国所霸占。帝国暂时还无力彻底收复所有失地,只能先在名义上完成对新疆的占领。和平占领了迪化后,帝国军在市中心塑起一尊十多米高的左宗棠雕像,以纪念这位收复新疆的晚清重臣和伟大的军事家。

收复蒙古的过程也一波三折。蒙古在地域上大致分为内蒙古地区和外蒙古地区。内蒙古地区此时的行政划分实行盟旗制度,共划分为六盟、二十四部落、四十九旗。内蒙古六盟分别是:哲里木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而外蒙古地区主要分为乌里雅苏台地区(今蒙古国疆域)和唐努乌梁海地区(处于新疆以北、乌里雅苏台地区西北,今被俄罗斯吞并)。从历史渊源上讲,内蒙古和中国中央较为亲近,外蒙古又称为漠北蒙古,由于处于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因此长期处于游离的半独立状态,而且遭到俄罗斯势力的不断侵染,使得外蒙古和中央的关系愈发疏离。

满清被推翻以及中华帝国成为中国正统政权的消息传到内外蒙古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帝国圣武皇帝和前满清光绪皇帝的亲笔信函也被送到了内外蒙古各盟主以及各部落族长的手里,规劝蒙古归顺帝国,同时告诉他们“蒙古族和满族、汉族等中国民族一样,都是大中华帝国的主人。帝国政府绝不干涉蒙古的地方行政,会在蒙古地区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区,蒙古人民的事情由蒙古人民自己做主”。总体上讲,蒙古族和满清的关系十分亲密,当初满清问鼎中原很大一部分靠的是蒙古族的帮助,因此八旗兵除了满族和汉族外,还有蒙古八旗兵。满清和蒙古主要靠政治联姻来维持关系。蒙古臣服满清,也是因为满清的强大,但现在看到中原大地上出了一个比满清更强横的势力,不但推翻了满清,而且还打败了包括俄罗斯军队在内的九国联军,再加上中华帝国提出的“少数民族自主自治”政策也非常地深得人心,因此内蒙古六盟陆续都归顺了中华帝国。

外蒙古虽然也有不少开明的王公贵族赞成归顺中华帝国,但不少野心家也同时乘机蠢蠢欲动。负责统领外蒙古地区的是当初清政府设立的“乌里雅苏台将军”,现任将军永德(蒙古族)看到满清王朝被推翻,新帝国还无力占领外蒙古,顿时欣喜若狂,认为自己裂土称王、重现当初成吉思汗蒙古帝国辉煌的大好机遇来了。此时的外蒙古也施行西藏的政教合一“活佛转世”制度,蒙古的活佛称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此时的第八世活佛博客多格根只是一个二十二岁的小和尚。永德将博客多格根囚禁后,宣布蒙古独立建国,“拥戴”博客多格根为大蒙古帝国日光皇帝“额真汗”,将其扶植为傀儡皇帝,自任自己为大蒙古帝国兵马大元帅和摄政王,同时撤回了原先准备挽救满清的蒙古八旗兵,抗拒帝国军对外蒙古地区的占领。

四月初,帝国军第三集团军第六军奉帝国圣武皇帝的命令,在军长刘峰岭的指挥下穿过内蒙古,武力攻取库伦(乌兰巴托),收复外蒙古。

帝国军装备精良且士气高昂,因此战斗力强悍。蒙古八旗兵基本都是骑兵,纵横大草原来去如风,同样也十分骁勇善战,而且帝国军基本都是步兵。但蒙古军在广袤的大草原上和装备了大量步兵炮、飞雷炮、重机枪、掷弹筒、手榴弹的帝国军进行交锋后还是吃了大亏,毕竟骑兵的血肉之躯不是枪炮的对手。第六军进入外蒙古地区一路上直接是长驱直入、高歌猛进,和蒙古骑兵打了数场遭遇战,都取得了胜利。四月中旬,帝国军顺利翻越阿尔泰山脉;四月下旬,帝国军先头部队距离库伦已经不足两百公里。整个外蒙古为之震动。

但蒙古民族毕竟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是草原的主人,他们很快就发现一件事:帝国军在广阔的草原上进行远距离作战,后勤供应必定紧张,辎重运输线也必定拉得很长,因此蒙古军迅速改变战术,不和帝国军主力进行正面作战,而是不断地派出骑兵去进攻帝国军的运输补给线。很快,这招便凸显出了明显的效果。帝国军从陕北地区出发,此时进入外蒙古中部地区,虽然内蒙古六盟都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但帝国军的运输线确实已经拉长到了将近一千公里,部队所需要的粮食可以由内蒙古六盟提供,但武器弹药则不得不从陕西运来。再加上蒙古大草原地形十分辽阔广袤,蒙古军骑兵驰骋如飞,帝国军没有战马和汽车,遭到攻击后步兵两只腿肯定追不上骑兵的四只腿。这样一来,帝国军的后勤辎重屡屡被蒙古军截击,

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都被抢走。辎重物资的匮乏,使得部队的战斗力自然大大降低,渐渐地成为了强弩之末。毕竟没有了子弹和炮弹,部队无法进攻。全军的士气也遭到了很大的打击。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峰岭被气得干瞪眼,这个棘手的大麻烦让他愁得焦头烂额。

五月五日,帝国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兵临库伦城下不足五十公里,最后的战斗也即将展开。为了确保能够一战定乾坤,因此帝国军队的后续部队竭尽全力,往前线运送了堆积如山的弹药和粮食。在内蒙古六盟的蒙古族同胞的欢送下,足足一个团的帝国军辎重部队再次进入了外蒙古境内,整个运输队长达一公里,使用了上千头骡马和骆驼,运送的物质自然数目惊人,每匹骡马和骆驼都拖曳着沉甸甸的大木箱。显然,为了确保对库伦的最后战役,帝国军下了大本钱,出动了数千兵力押送这批数目庞大的物资。

远处一座山峰上,几个蒙古人居高临下地把这一幕看得一清二楚,然后一拍马绝尘而去。

库伦城内,为战局恶化而急得团团转的永德获悉帝国军就要对库伦发动大规模进攻后更加大惊失色。但很快,他又获悉了帝国军辎重部队正在运送大批军火物资赶来的消息,顿时喜不自禁:“太好了!只要一举摧毁这批物质,城外的汉军就没有办法攻城了!没有了炮弹,他们的大炮只是废铁,没有了子弹,他们的步枪只是烧火棍!汉军的辎重部队现在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