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掰着手指头,仔细算了算,康玉娘婆家那边有七八个与她年岁相当的子弟呢。有的还见过,只是不太熟,但是整体来说家境一般。她觉得按照蒋氏和康大山的眼光,多半是不会同意。
蒋氏早些时候有说过一嘴,那就是希望她别嫁的太远,嫁到镇上最好,再次也是镇周边几个村庄。一旦她受了什么委屈,娘家人也好第一时间知道,好上门替她撑腰,免得叫人欺负了去。当然因为她爱晕倒的名声在镇上也很盛,家世优渥的好儿郎人家根本不会选她,选她的那些,蒋氏和康氏又看不上,她的婚事才显得难说。
召娘寻思了一会儿,就放弃思考了,因为都是多想瞎想。她相信蒋氏不会随便被人忽悠去的,莫说那些儿郎可能入不了蒋氏的眼,就是能入蒋氏的眼,嫁到康玉娘这个大姑跟前去,蒋氏也不会乐意。
乡下人来说,并不像世家大族那样喜欢亲上加亲。为什么呢?
世家大族之所以喜欢亲上加亲,是为了保持财富不缩水,一般喜欢找门户相当,而门户相当的就那么些,所以亲上加亲的概率就比较高。
而老百姓呢,穷亲戚多富亲戚少,亲上加亲起不到积累财富的效果,也起不到扩大人脉的作用。所以一般人家,若是家境相当,一般不太喜欢亲上加亲,而是在与自家情况差不多的圈子里结亲,这样可以借助姻亲关系扩大人际交往圈,多给自己寻一条出路。因此一些不太希望穷亲戚攀扯的,会说一句“骨血不回流”这等冠冕堂皇的话来拒绝。
像吴氏给大儿子聘外甥女王氏当儿媳妇,也是康阿爷拒绝了让吴氏娘家侄女嫁进门后的,吴氏的次一等选择。康家相比王家和吴家来说,较为富裕,吴氏打着帮衬亲戚的主意,奈何康阿爷看不上吴氏娘家为人。王氏进门在康阿爷那里来说,也是有些勉强了。当初他看上的是别人,只是吴氏一直给他洗脑,而且王氏看起来也比吴氏娘家侄女机灵,这才勉强点了头。
召娘丢开脑子里的胡思乱想,却还是忍不住想探听一下康玉娘在和她娘蒋氏说什么。康玉娘四个孩子,三个姑娘大概是因为长期受她重男轻女思想的荼毒,几乎是亦步亦趋地围着弟弟转。而康玉娘这小儿子,简直是熊孩子本熊了,一会儿要糖吃,一会儿喊着吃肉,一会儿渴了,一会儿拉屎撒尿。他不但在院子里打圈跑,还横冲直撞谁的屋子都进,进去了就扒东西。
他的三个姐姐也不敢教训他,只跟围着他转。召娘可不惯着他,却也不好总打他屁股,就带着他往街上去。
这孩子虽然熊,但是也怂。到了街上,几个人遇到了与康大河关系好的叶大能,这叶大能长点有点丑,还爱吓唬人,他就被唬住了。也不敢跟在召娘家里那般,东跑西逛的了。
召娘虽然不喜欢他,但是作为主家,也尽到了待客之礼。给他们买了一些吃的,多是像烧饼这些顶饱扛饿也不贵的东西,新奇玩意儿糖人也买了。他的三个姐姐,一口都不舍得吃,说是留着给他日后慢慢吃。
召娘也懒得劝,她这人向来不爱多管闲事。而是她觉得自己好心到了康玉娘这三个闺女跟前,差不多就成了挑拨离间了。这就跟你向你的热恋中的闺蜜说她的男友是个渣男,但是人家不见得信,吵了架,和好后却慢慢远离你。而且她们的娘康玉娘就是这种人,她当然也信歹竹出好笋,可她不想费气力去多管闲事。
说白了,这几个人若不是与她爹康大山有些关系,在她来说,与陌生人无异。
召娘哄了一会儿,猜测着康玉娘与蒋氏的话也该说完了,就又买了买了几个糖人让三婶杨氏收摊回家的时候捎回去。也没多少钱的事儿,免得康玉娘回娘家炫耀惹得吴氏一肚子数落,又招康阿爷偏见加深。
召娘私心来说并不在乎康阿爷是否有偏见,她对康阿爷这些人的感情,都蒋氏和康大山等人的衍生和扩展罢了,不是真实不虚的情感。可康阿爷的偏见,总是在关键时候刺伤康大山,这一点她看在眼里,也替康大山不平,却也知道康大山在对康阿爷感情需求这事儿上彻底死心,谁也莫奈何。
恰恰死心又是极难的事情。人这种有情生物及其社会性,似乎注定了他对各种情感,诸如亲情、爱情、有情,甚至陌生人的好感喜欢,这些都抱有一定的或者潜在的需求。
召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去陪伴,然后学着去理解和不存偏见,不去评判。再爱的人,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这是她前世那些并不深厚年华里,也不深刻的感悟,但是这种想法让她活得释然,稍微有那么一丁点儿的自在。
召娘回到杂货铺子门口,看三婶杨氏这边人挺多的,就先把糖人拿回了院子。
蒋达看到她,低声跟她说道:“我姑,你娘脸色不太好。也不知道你姑跟她说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