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召娘听到表哥蒋达说她姑康玉娘来了,真是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和意外,甚至有种该来的还是来了的合该如此感。
康玉娘婆家是卢集那一片的,离镇上有点远,平时都是赶卢集,几乎不来黄埠镇这边的集。加上早几年他们两口子闹矛盾,康玉娘回来哭诉,康大山作为娘家人,替她撑腰把她男人收拾了一顿。不久,两口子和好了,她又反过来怪康大山多管闲事。因此两家就起了龌龊,准确地说是康玉娘单方面先断了与大哥康大山这边的来往,康大山冷眼旁观也不耐烦搭理她。
这几年,逢年过节她回娘家也不来镇上,即便与康大山一家子碰到也是不咸不淡的。有时候在卢集碰到了,康大山不先喊她,她权当没看到就走过去了。买东西也是去别的杂货铺子,像似生怕康大山家多收她钱似的。
早些时候康阿爷的杂货铺子还是在的时候,她是去康阿爷那边拿,后来那边杂货铺子开不下去了,她跟着吴氏起哄数落康大山一家子的不是。如今不到康大山杂货铺子这边买东西,其实,康召娘还挺感激她的,少她一个顾客不少什么,但是少一个事儿逼来闹事儿那可真是叫人轻松不少呢。
今日,康家族里与许家商量凉皮坊的事情,康大山带着康大川、大海、大河三个孩子都去了许家。蒋氏受了吴嫂子的邀请和她一块儿去镇南头替娘家一个族妹相媒去了。也就是说,现在家里头就她和表哥蒋达两个人。
好在她三婶杨氏在外头摆摊卖凉皮,不然他这么莽莽撞撞地跑进来传话,就没人帮着守铺子了。
召娘比蒋达年纪小,虽然对他这种行为有些不满意,却不好当着他的面说他什么,只能私下里跟爹娘说一声,让他们注意着些,免得他老这样丢了货他委屈还叫人生气。
召娘听了他的话按下各种心思,笑道:“表哥,你先去铺子帮我拦一拦,我洗个手就去。”
凉皮摊子虽然给了三婶杨氏做,但是想切黄瓜丝这事儿,杨氏忙不过来,她和蒋氏也会帮衬一二的。她这会儿就在帮杨氏切黄瓜丝。
蒋达点了点头道:“那我先走啦。”
召娘冲他笑了笑,整理下情绪,把切好的黄瓜丝收拢到竹筐中,洗了手端着竹筐出去了。
她出了杂货铺子,看大姑康玉娘正带着四个孩子坐在三婶杨氏身边,一人一碗凉皮坐着滋溜吃。康玉娘边吃边和三婶杨氏说道:“这凉皮子还怪好吃的,这面筋有嚼劲。”
三婶杨氏为人有丁把点小抠,看她带着孩子一连吃了五碗凉皮,还没尽兴的样子,心里有些不高兴,就带到脸上来了。她笑得有些勉强,也没吭声接康玉娘的话。
召娘把一众人的情态尽收眼底后,不动声色地走上前,把黄瓜丝交给三婶杨氏,招呼大姑康玉娘道:“大姑好久不来咱们这边赶集了,今日咋有空来了?”
康玉娘长得其实还过得去,平眉正眼的,就是腿脚有点不太好。她打眼往召娘断过来的竹筐中看了一眼,见黄瓜丝没说什么,笑盈盈地应着召娘的话道:“可不是,少说有一年多没赶这边的集了。也不是不想来这边赶集,整日里家里穷忙活,脱不开身。想弄点啥,卢集也有卖的,就不大想着往这边来了。”
她拉拉杂杂地说了一通,却绝口不提今日为何前来,连个随便的借口都没有。召娘寻思着,不会所图很大吧。
她原想着这大姑康玉娘是听人说她家里挣了大钱,来打点秋风占点小便宜的。没想到等她娘蒋氏从镇南头回来,康玉娘将四个孩子丢个召娘看着,自己强行挽着蒋氏的胳膊进了院子,还躲进蒋氏和康大山的卧室,与她说起了私房话。康玉娘这把孩子打发给她,还特意躲着她与蒋氏说私房话,不用多想她要说的话题里面多半有和自己相关的内容了。
她左思右想,这能与她相关的话题,若是她猜的不错的话,泰半是和她的亲事有关。她猜想的是,康玉娘张罗的对象多半是她那边的亲戚。因为她前头是三个姑娘,后头生了一个小子也才六七岁,所以这对象绝对不可能是她的孩子,那只能是亲戚跟前的。
召娘还在寻思她都有哪些亲戚家的孩子是和自己年龄相当的。不连吴氏这边的亲戚,因为吴氏娘家子弟,蒋氏一早就拒绝了。当时康玉娘也在,她也看不上吴氏娘家侄子还帮着蒋氏说过话呢。她人也不傻,不会替吴氏娘家侄子出头,叫自己吃挂落。
如此盘算下来,那就是康玉娘婆家那边的人了。两家虽然关系并不亲密,但是住在一个镇子上,早些年关系还不赖过,彼此双方有什么亲戚,还算是知道了。何况康大山经常赶场子,人事消息更为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