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不仅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而且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第六十一条。原文为:“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桓曰:‘白布缠棺竖旒旄。’殷曰:‘投鱼深渊放飞鸟。’次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排调”是戏弄嘲笑之意。《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了许多有关排调的小故事,其中包括嘲笑、戏弄、讽刺、反击、劝告,也有亲友间的开玩笑,体现出当时人们在交往中的聪明机智、善于应对。语带玄机、言要味长,是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
几个文人在一起讨论什么情况最危险,其中一个人举出这样的例子:“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意思是一个盲人骑着一匹瞎马,半夜走在路上,而路的前方是深池。这句话正是形容盲人面临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势,可是自己却仍然处于不自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