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骆宾基
萧红是中国三十年代出现的中国左翼著名东北女作家。
萧红本名张廼莹,一九一一年初夏生于黑龙江省的呼兰县县城内,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官僚地主。一九四二年一月病逝于太平洋战斗之后——刚刚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部队占领的香港,终年三十二岁。
一九三二年冬末,萧红在萧军、舒群等哈尔滨左翼文艺界朋友们鼓动之下,应当地著名的左倾的《国际协报》文艺副刊征文之约,写出了第一篇作品《王阿嫂之死》,一九三三年在哈尔滨出版了以悄吟为笔名与三郎(萧军)合著的短篇小说集《跋涉》,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活;继之于一九三四年与萧军两人出亡青岛,不久又带着中篇小说《生死场》手稿到了上海,见到鲁迅先生;《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以后,又陆续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手》、《牛车上》、《商市街》等;一九四一年在香港完成了《呼兰河传》最后一章,出版了长篇小说《马伯乐》的上卷,完成了下卷(原稿已毁掉),并发表了最后的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一九四二年初病倒。萧红在短短的小足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却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属于三四十年代之间的左翼文艺运动的王冠上的闪闪发光的珍珠,有的短篇小说已为美国著名的左翼女作家史沫特莱当时译为英文。可以说,萧红的短促的十年文学创作生涯,是闪闪发光的十年,自然也是历尽生活颠沛的艰苦而持笔如矛、勤奋战斗的十年;矛头所向自然是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势力和旧的传统风习。她始终遥遥与革命主力驻在地的西北圣地延安的大旗所指相呼应,与中国人民有着共同命运和呼吸的。
萧红在十年的勤奋不息颠沛跋涉于人生的旅途当中,又可以分为前六年与后四年两个时期。前六年是偕同她的亲密的战友——《八月的乡村》的作者萧军并肩战斗的,但作为一个男人的从属式的人物,萧红有着作为由女性的“独特的自尊心和高傲”带来的屈辱感,而当对方的爱情一度离开家庭的轨道的时候,那么她就如战士受了致命的重伤,这精神上的裂口,长久地滴着血,爱情的伤口是很难弥合如初的。虽说在民族危难中,又相偕走上征途,但在西安丁玲所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里,两萧最后一次会晤中,终于明确地分了手;此后萧红又走上了距离死亡仅仅四年的孤苦而寂寞的征途。
她想起了自己早已逝去的童年,想起了为旧的封建势力所迫害致死的“小团圆媳妇”,还有磨官冯歪嘴子,正如一九五四年笔者在《呼兰河传》再版的“内容提要”里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