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因祸得福(1 / 2)

老子曾经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钱庄这趟也算是因祸得福了。让马长脸这么一闹,反而把名声打响了。

不仅平县县内,就连邻县都知道了。王许记钱庄极其的稳当便利。每一个存户都有记录,存票仿冒不了,别人冒领不了。想要月月都领利钱也可以,要是留到年底一起拿,利息还能更高。天底下还有比更划算的事情么?

于是,时至年关,年底得了钱来存的,年关不好过来借钱的,钱庄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而且银两的进出,已经不止是十几二十两这样的小数目,渐渐发展到上百两甚至于几百两。

这么一来,不仅方老三,就连朱老二和薛老四都跟着发挥余热,忙活起来。

薛老四武功最好,正常驻守钱庄,闲暇时顺带手教店内伙计一两手功夫。

朱老二脑子活点子多,负责借贷这一块,来借钱的来什么来路,抵押的物件值不值当,这钱能不能借,都由他去打听。逾期不还的,也由他带人去催讨。

至于方老三,他是最忙碌的那一个,捣鼓独门的变色药水,为钱庄的银库设计机关。只这两桩便忙得他脚不沾尘的。

事实上这老三位,全都脚不沾尘,每天里除了吃饭睡觉,人全扑在钱庄上了。不过这三位忙活得都挺开心的。本来一天到晚就只能晒太阳扯闲篇甩膀子晃大街,闲得恨不得去捉虱子捉跳蚤,陡然地老马又能上路了,再也不是吃闲话的废物点心了,朱老二他们干得特别带劲。

更何况张小花还为他们争取到了很好的福利待遇。反正本钱全是许先之出,薅许先之的羊毛张小花最乐意不过了。

至于张小花自己,她也没闲着。帮薛老四训练伙计,帮方老三出主意改良机关,还要帮朱老二想损招打探消息讨钱要利息。空下来,还要盯着书院里那俩小子的功课。

其实杨四郎不用盯,这小子完全脱胎换骨了,学习热情水涨船高的。腊月二十的时候,杨家派马车来接他回去过年,杨四郎还恋恋不舍地不肯走。

“师娘,你们不用惦记我,我过了年初五就回来。——还有你石头,我不在这些天,你可不能把功课荒废了,回来我会检查的。”

张小花啼笑皆非,搞不清楚这究竟是招回来一个学生还是请回来一个先生。管他呢,反正结果是好的,短短两三个月,杨四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认了个遍,现在都已经开始在读论语了。这也算是他们书院给杨老爷一个交代了。

如今王许记钱庄经营得热火朝天,就连张小花自己对“花宁书院”都已经是半放弃的心态了。

王宁佑说,等到杨四郎明年再过来,他就开始教他认帐本和一些做买卖的诀窍心得。估摸着到了来年年底,杨四郎整一年学下来,就能学满出师了。即便不能立刻回去独当一面,也可以跟在他爹后头帮着他爹打理家业了。

至于书院的另一个学生魏晋元,他就更快了。开了年二月便是春试。考得上进士也好,考不上也罢,反正他也是不可能再留在书院了。

事实上,这小子老早就不肯留了。这段日子都在忙钱庄,不怎么管得到他,这个死败家子趁机放飞自我,如今已是成几天的夜不归宿了。

头前张小花还连骂带踹地把他从云儿那里揪回来,后来次数多了,心也就懒了。算了,反正王宁佑都说了,考进士不比考举人。整个大明朝的士子聚集一堂,选的不过就是那么一小撮。

“更何况,历来北方的士子都考不过南方。就算是董长恭这样我们这一带出类拔萃的,恐怕到了京城,也是不够瞧的。”

张小花很想告诉王宁佑,他这回猜错了。明年的春试,可真就是窄沟里行船,转不尽的弯。转折来转折去,最后的结果一定会让他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