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捐粮(2 / 2)

权倾天下 油炸大香肠 1617 字 2020-11-07

“家父一直教导晚生,为商之道,应以民生为重,以百姓为首。所以,故而替家父前来,捐五千石粮食,以度此难!”

捐粮五千石?

李洪旭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些粮食,足够全城的百姓,吃上一个月了。

“贤侄心胸宽广,果然是成大事之人啊!识大体,行大义。”李洪旭的惊喜之情,已经溢于言表。

许贤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居功。

李洪旭看着许贤,是越看越喜欢。这少年,不过十五六年纪,竟然如此识大体,明大义。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贤侄最近是否在准备求取功名?一年一度的县试就要开始了。”李洪旭有意无意的问道。

“大人说得没错,晚生是在准备县试了。”

“嗯!”李洪旭捋着胡须,意味深长的说道:“老爷我虽然只是一方知县,但是府中门生也有不少。贤侄若是愿意,老爷我倒是有意栽培你一番。”

李洪旭这意思,明显是要给许贤一些好处。否则,这五千石粮食,他拿得不安心。

许贤是个聪明人,至少前世是的。历史教授,对这些道道,起码理论知识是很充足的。

所谓门生,其实就是一种裙带关系。天子尚且有门生,何况众官员。而这种裙带关系,是非常稳固的为官资源。

别看李洪旭如今只是知县,这门生似乎没有多大的价值;但若是将来有一天当了宰相,这可就是青云直上的最好资本。

况且眼下的县试,知县就是主考官。虽然作为门生,会有人有些闲话。但是朝廷,其实是默认这种便利的。

只要许贤的实力在,一切无忧。

“知县大人抬爱,乃是晚生荣幸。晚生愿尊知县大人为恩师,请恩师受学生一拜。”许贤说着,真就单膝跪地。

李洪旭也不摆谱,赶紧搀起了许贤。

许贤虽然尊李洪旭为恩师,但是这二人的关系,其实应该是许贤是李洪旭的恩人。

有这五千石粮食,倭患之中能自保,李洪旭的仕途,必然有所成就。而许贤的好处,自然也不会落下。五千石粮食,也算是许贤给自己的官途打下的一个基础了。

嘉靖二十六年五月初十,定海县县衙放救济粮五百石。百姓领之,三日不饥。又三日,复放五百石。

如此循环,直至六月初六,倭寇退却。

沿海的宁波府,十余县受灾。其他县,多有富商屯粮,造成粮食短缺,而致饿死者众多。唯有定海县,全城无一人饿死。

这一切,都是知县李洪旭赈灾得力,五千石粮食,力保灾民不至饥荒。当然,五千石粮食的出处,谁都知道,是许府许贤的慷慨解囊。

毕竟李洪旭非常大道义,将粮食的出处,写成告示,张贴了全城。

所以,全城百姓,无不感激许家的。当然,除了那些囤货的富商。

对此,许贤倒是也非常的高兴。

不过高兴不了多久,因为他的父亲许牧之,就要从苏州回来了。

捐粮之时,只是征得了母亲许夫人的同意,但是父亲许牧之那边是没有任何的请示了。

那个父亲,可不是一般人,完全可以说是唯利是图的商人了。许贤在知县面前说的那些话,都是编的。要真是父亲在家,一石粮食都不捐。

五千石粮食,就是不按哄涨的价格三两银子一石,按平常价格六钱银子一石那也至少是三千两银子啊!那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明朝知县一年的俸禄,也不过百两。

要是这算来,这个许贤,还真是一笔败掉了许家不少的财产。

当然,在许贤看来,这是值得的。全城的人都感恩戴德,加上当了个知县的门生。将来,不论是经商,还是在仕途之上,都必然是有巨大的便利的。而且这三千两银子,对许家来说虽然不是个小数,但是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不过,自己这么觉得还不行,得让老爹也这么觉得啊!正应了许贤前世知道的那句名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是日一早。

忧闷之中的许贤刚起床,就听到父亲已经回府的消息。

如何是好?

唯有勤学。

于是许贤假装在书房坐了一夜,一脸疲态,嘴里哈欠连天的拿着《大学》在读。不过这书,许贤是已经倒背如流了。

小厮倒是也给力,赶紧去吩咐丫鬟什么的一起演戏。

等到许牧之到了书房,看到的场景是。

“少爷,您都看了一夜的书了,就歇歇吧!”

“是啊少爷,您这样,就是老爷看了,也心疼啊!”

但是许贤却拿着书,摆手:“不行,县试就要开始了,少爷我必要考取功名。”

许牧之本来是一腔怒火,准备来质问这个许贤的。

但是竟然惊讶的发现,这许贤竟然在学习,还要考取功名,未免一愣。

当初,许贤可是最厌学的了。夫子训诫过无数次,仍旧不改的。

所以看到这一幕,心中也叹息:老许家虽然是富商,但是终究还是不及官宦之家,书香门第。

真正的名门望族,虽然不一定有高官,但是必定得有出可为将入和为相的人物在。读书人的根基,才是立于世间的根本。

若是贤儿立誓求学,考取一个功名,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想着,许牧之的嘴角,慈祥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