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捐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大头,这事搞得越久,对马伟就越不利。
从军营到军屯,整整二十里的路程,马伟还是没有想出什么绝妙的点子来。
马参赞,我们到了。
马伟的体质还是不怎么行,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一出来。头晕、恶心,各种长途跋涉的晕车并发症同时发作,细心的李渊看到了,一把将他扶住。
马伟摆了摆手,他倚在马车边上调整了下呼吸,强行将心中的那种恶心的感觉压了下去。
他一抬头,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黄色的画卷。
但这黄色的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共同组成的,一种是熟透了的麦子,而另一种则是大地的颜色。
对于马伟来说,这两种颜色都足以让他心中充满了喜悦之情。
这粗略估计有两千多亩已经在收割的麦子,足以让枹罕城的军队度过冬天了,当然这是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更何况听田本说,这里的军屯还有三千多亩粟,这就更是让肩上任务沉重的马伟心中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在田本熟门熟路的带领下,马伟一行人来到了一个大院子里。
说这是大院子,这院子着实是大。
七八排土砖砌成的平房,和院子里的三口深井,无不昭示这是一个足以让两三百人居住的场所。
这里的一切都是像军营一面一样,清一色的深蓝色布衣整整齐齐地晾晒在外面的衣架上,而水井边的井绳和水桶更是井井有条。
在这个枹罕军屯里面种田的,都是一些因为战斗而负伤的老兵。田本一边向马伟介绍着他所了解的军屯情况,一边将马伟带到了一件略显宽敞的平房里,这里的军屯不同于他地的军屯就是这里都是退伍了的单身军人在耕种,没有其他的军户在这里。
这一点也就是为何这里的粮食高产于其他的军屯,一处军屯在粮食收割入库之后,并不是要全部上缴,而是分成三部分。
一部分是上缴给州郡的粮仓中,这也是朝廷的要求。民间的粮食产量一向不是太高,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各地不是干旱就是洪涝。
在这样的粮食减产的荒年里,政府的粮仓就起着救济灾民的作用。但是政府的那点公田给自己的官员发薪水都不够,更别提救济人山人海的灾民了。
这时朝廷就对各地的军屯,尤其是北地的军屯提了个要求。每年收获的粮食必须拨出至少两成上缴给当地的粮仓。
而对于这部分粮食,朝廷会从中央政府拨款给军屯以补贴。
第二部分就是最重要的用途了,那就是直接押解到当地的军营里面,充作军粮。一般的军屯的这一部分粮食都是受当地的衙门直接支配,也就是说,由主管政务的衙门来对这一批数目巨大的粮食进行分配。
但在枹罕这个典型的军强民弱的县城,地方的衙门要是管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那还是可以的。但若是一提到军方,这些文人那是多还躲不及,更别提随意分配军粮了。
军粮的多少、发放的先后以及质量,都是由各支军队的代表自己前往军屯商量的。
能不能及时地来到军屯确定下自己军队的军粮,那就是赵阑和他的同行们ashash钱粮参赞的任务了。
最后一部分就是用于军屯自己消耗所用了,春秋用来播种的种子和农具以及必备的耕牛那都是军屯从市面上赊回来的。到了粮食成熟了之后,还要按照起初的约定,用粮食偿还。
军屯本身自己就得消耗一些粮食用于食用以及支付俸禄。按大汉军律,一名伤兵因伤退伍后,每年可以得到朝廷十石粮食的救济。
这一部分对于用军户作为主要劳动力的军屯来说,往往要消耗掉当年收成的两成以上。
对于枹罕军屯纯军人的这个组织来说,这一部分的消耗就低得多了。
就在马伟听着田本介绍的时候,一声爽朗的笑声从门外响起。
哈哈哈,老田,你这次来的及时啊。今年这老天爷是出奇地照顾咱们枹罕军屯啊,这外面的粟子估计可以早上半个多月就可以收割了,这可是皮薄实满的早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