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也是老谋深算的人物,心头虽然怀疑夜羽是奉曹操之命潜入长安,但在夜羽并没有向自己亲口证明之前,他绝对不会就如此轻易相信夜羽,跟夜羽坦诚所有的秘密。
知人知面不知心。
如果夜羽果真是和自己想象的一样,那么一定会先与自己联系,说明来意,而不是先和李儒混在一起。
夜羽入蜀之事,王允也有所耳闻。但夜羽离蜀后为吕布所邀请之事极为隐秘,王允却不知情。
夜羽见王允双眼精光闪烁不定,显是心中念头急速转动,虽不太确定王允的确切想法,但大致离不开对自己身份的揣度。
蓦然心中一动。
王允此刻并未和吕布联手,不知是否是因为他对吕布一贯的轻视心理在作祟。
据《后汉书》记载,王允与吕布联手诛杀董卓后,吕布希望能够散尽董卓收藏在郿坞的财物班赐公卿将校,王允并没有答应;同时王允自视为诛杀董卓的最大功臣,对吕布的功劳很不以为然,仅仅将吕布视为一名剑客一般对待。
这样的态度让吕布感觉十分不爽,诛杀董卓的亲密盟友也渐生摩擦。
而就现在的情况而言,王允虽然屈身董卓,但暗中联络士人,凝聚反抗董卓的力量,其身份,可以说就是士人集团的领军人物。
这样一个人,自然对吕布心存轻视。更何况吕布诛杀丁原而投靠董卓,正是所谓的背主弃义。
虽然丁原并不像《三国演义》上那样是吕布的义父,但背主后又杀主这样的事情,仍然是让人极为不齿的行为。
夜羽心中念头转动,暗忖如果王允不找吕布,那么就几可确定,不再有后边吕布诛杀董卓的事情发生。
因两方人马若不联合,实力远不如董卓——即使能够联合,也须用计将董卓从郿坞骗出。
王允一方,实力不足,切没有合适人选能够骗地董卓出郿坞;吕布却心存顾忌,不愿第一个出头,以免让自己忘恩负义的罪名更加一等。
自己唯有从旁推敲,看看王允的打算。
一丝淡淡的微笑逐渐从嘴角扩大,夜羽踏前两步,询问王允道。“敢问司徒大人,一个力气微小,身体羸弱的人,如何能使面坚实无比,牢不可摧的墙壁倒地一干二净吗?”
王允愕然,心思点转间,已经明白夜羽不过是题发挥而已。
双眼精光一闪,王允沉声道,“一个人力量也许不够,但聚集起有着相同志向的伙伴,同心协力之下,就能够轻易的推倒那面坚实的墙壁。而且,那面看似坚实无比的墙壁,如今在众人的奋力推桑之下,已经倒塌了一大半,垂垂可危,翔实说是也不是?”
“那么!”夜羽眉毛轻轻一扬,再度踏前两步,迫近王允,道,“可惜在仅仅推倒一半后,许多人就觉得目的已经达到,于是不再卖力而散了。所以另外一般墙壁依旧屹立不动。敢问司徒大人,眼下是否已经聚集起了足够推倒那另外一半墙壁的强大力量呢?”
王允脸色大变,极不自在地后退数步,重新拉开了与夜羽的距离,心头不由自主地升起自己的一切秘密都已经被夜羽看穿的颓废感觉。
他心知肚明夜羽不过是借一面坚实无比的墙壁,来比喻董卓强横的实力。
而那个力小羸弱的人,无疑就是天下反抗董卓的形象。
于是王允就以聚集众人力量答复夜羽的质问,通过关东联军聚合的力量,最终逼迫董卓迁都长安躲避锋芒,说明那面看似无比坚实的墙壁其实已经倒塌一般,到了垂垂可危的地步。
但夜羽立即还以颜色,说明王允在眼下根本就无法拉起足够消灭董卓的强大力量。
这一点准确无比地击中了王允的要害,因此让他感觉到异常沮丧。
逆臣当道,狼子横行,可怜天下英雄无数,竟然束手无策。
夜羽眼见王允脸色岸然,暗觉心中好笑。
王越个性刚烈,原本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会委曲求全在董卓手下,偏偏他却真的这么做了,而且还得到了董卓相当的信任。
一切与王允的个人经历有关。
王允出身名门,少有名声,十九岁就步入仕途,却因为其刚烈无比的个性,与十常侍之首张让结下恩怨,屡次遭其陷害而身献囹圄,幸好天下士人多方营救,才没有被张让杀害,但也不得不离开雒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后孝灵帝驾崩,王允赶赴雒阳吊丧,被何进留住,一同密谋对付十常侍,使知形势急转,何进被害。董卓入京,简直就是风起云涌,迎接不暇。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可以拉拢士人,王允自然也在其拉拢之列。
王允虽然个性刚烈无比,但与张让相争却屡次失败的经历让也明白自己直接与董卓相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无奈屈身董卓,暗中纠集力量。
“这一年多以来,大人究竟聚合了多少对董卓心存不满的力量?”王允心生感慨万千之时,耳边传来夜羽那轻微的语音,转头望去,只见这可恶的少年脸上似笑非笑。
“大人若无法策反董卓阵营中对董卓不满的分子,那么说什么歼灭董卓,为社稷谋福,为天子分忧,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是呀,自己所联络的人员再多,但力量始终不足以一举消灭董卓的全部力量,因此才迟迟无法下定决心,发动政变。
但夜羽的话怎么听着就那么别扭,仿佛是在嘲笑自己办事不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