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伟通过李云林等人,将龙山开发要融资,谋求合作的消息给放了出去。
这消息一出,就相当于是一颗重磅炸弹一般,迅速在上层圈子传开了。
“融资三百个亿,只拿出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张大伟这是想抢钱吗?”
“龙山这个项目,还未开发就被估值到了一千个亿,泡沫,这绝对是泡沫!”
“泡沫太大了,比起楼市的泡沫还要大,不,相比之下,楼市没有任何泡沫了!”
“太疯狂了,五十来个亿拿下的地,翻二十个倍开发,这不符合逻辑,这没有商业价值,不值得投资!”
真正有实力拿出资金参与的那些人,无不觉得张大伟是在异想天开,觉得张大伟的计划不具备可行性,不值得参与。
那些跟张大伟接触深一些,想着和张大伟达成合作关系,层次稍低一些的圈子,倒是持不同的看法。
“十个亿每股,贵是贵了一些,但贵的有理由啊!”
“可惜加入门槛有点高,必须以股为单位,才能够参与。”
“要不,我们几个筹钱入一股吧,我觉得张老板既然有信心这么做,项目后期肯定是能够盈利。”
“我倒是想啊,但十个亿每股,我们几个的资产加起来,也拿不出这么大数额的一笔钱啊。”
“李云林等人倒是有这个实力,可惜他们已经入股了,不可能再拿钱出来入股。”
“这项目要是成了,李云林他们是赚大了啊!”
“是啊,按照现在的价值,十个亿每股,他们持有的百分之十四股份,价值已经达到了一百四十个亿,当初投入不过是二三十个亿,这一下就翻了四个倍还多。”
“人家选择张大伟时机对啊,那时候张大伟远没有现在这个实力,人家就是无条件投资了,也是抗住了不少压力才有今天。”
“所以说,我们现在要是上车,将来也是有机会享受到李云林等人那样的好处。”
张大伟自然不知道旁人是如何看待他这次融资的事。
开发龙山的起步资金,他手里掌握的几个亿,勉勉强强还是能够支持分批开发。
融资会不会有,什么时候会有,他没有去多想:这事急不来不是。
他在和廖永华商量过后,确定了先分批开工建设,如果条件允许就同时开工的建设思路。
廖永华要亲自督工,张大伟自然不可能不答应廖永华这个要求。
这样一个一心只想让古文化得到传承,为了完成心愿不计报酬的学者,既是最合适的监工人选,也是最能够放心的人选。
龙山上面的古建筑开发,在批文手续完成以后,很是低调的开工了。
廖永华搬到了项目部,年纪一大把,在学校是高高在上专家、教授的他,和普通工人一样,吃住全在工地上。
虽然龙山村提供的伙食不差,但工地上的条件和环境,对一个老人来说,还是有些差了。
不过廖永华没有半句叫苦叫累的话,满满都是干活的动力。
张大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有廖永华的参与,只要资金不断裂,项目肯定能够圆满完工。
这其中,廖永华应该记上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