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教学(1 / 2)

回到书房后刘榆便叫了谷雨给自己研磨,埋首书案开始书写。

自第一日踏入华阳他便清楚知晓华阳读书识字之人太少,放眼望去满是文盲。

科教兴国——

这四个字不论身处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

温饱问题是一个郡甚至一个国的首要问题,这方面他始终都在做,竭尽所能给百姓尽量多的益处。可温饱问题之下便是教育问题,在这一块上刘教授略有话语权。

虽然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教育问题是个长远问题,从稚子到少年再到青年,这得十多年的时间去慢慢带动,所以,但凡有点能力,教育问题就得放在首位。

刘榆现下所写正是完整的教育链。

——他在整理自己的思路。

现代教育虽好,但却不能照搬照抄到这个时代来,必须因地制宜、根据现有的条件去不断调整,去不断适应。

一张张扉页翻阅,刘榆这一写便是近两个时辰。

刘榆反反复复的查看修改,待到暂时觉着没有问题时方才搁笔。而后,他一一将纸卷整理收起放置书架之上,带着谷雨便往郡守府去。

一阵见礼之后,刘榆问陆墉,“陆大人,你觉着如今华阳如何?”

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叫陆墉实在摸不着头脑,华阳这般大,王爷究竟是想听个甚回答?陆墉不解问道:“王爷,您这般所言何意?”

“陆大人,京城遍地财富,华阳这般衣衫褴褛模样实在比不得;京城人员熙攘,华阳这般人迹罕至模样也是比不得;而京城百官当先,华阳却是白衣莽莽,更比不得。”刘榆一连举了三个例子,叫陆墉羞愧难当之际更为茫然,刘榆瞧着他这般神色便问:“陆大人,如此差距,你可有想过究竟是为何?”

陆墉稍适沉吟,方道:“华阳距京城山高水长,更为大周最僻远处,常年承西戎敌扰,郡中税收大部分都用于养兵之上,百姓日子实在不好过,但凡家境略好些的都不愿居于此,常常往邻地迁,使得本就不富裕的郡更为雪上加霜。”

“陆大人所言属实,华阳如今这般模样与此些脱不了干系。”刘榆赞同一番,转而便问道:“那陆大人可有解决法子?”

陆墉长叹口气,“法子下官倒是想了不少,可实在见效甚微。”

说来陆墉也是世家大族出身,谋略学识都不低,不若也不可能坐到这一郡之首上来。他吃得了苦,这多年实事更是做了不少,深得百姓爱戴。前监察史及都尉都被圣上罢官处决,唯独留了陆墉,其天鉴肯定也是实打实的。

刘榆便道:“此事本王自来华阳便在不断思索,如今有了些许头绪,不知陆大人可有兴致听一听?”

陆墉心道果然如此,嘴上便道:“下官洗耳恭听。”

刘榆眉目微挑,当即便将教育的一番好处与他说了来,一番娓娓道过后方才与陆墉问,“陆大人,你觉着本王此言可有理?”

陆墉心下还在不断思量,听此问话便答了句,“有些道理。”

刘榆笑,“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一国如何能强大起来?并非一人之力可为之。不是你,不是我,也不是圣上,是千万人!是整个大周百姓共同努力建设!”

陆墉被刘榆那句“也不是圣上”说的眉心一跳,忍不住提醒道,“王爷,慎言才是。”

刘榆微微一笑,“陆大人,本王知晓你所言为何,可你细想一番,本王此言可有理?整个大周,可是单凭某一人建设起来的?”

陆墉嘴皮动了动,没说出反驳的话来。

刘榆继续道:“圣上尊贵,他所处的乃统筹之位,掌管着大周上上下下万千大事,每日所决断的必为首中首、重中重,若是能一人为之连同琐事在内的大大小小事务,那又要我等王侯将相、文武百官作何?为君分忧岂不成了空谈?”

陆墉不得不道:“王爷所言在理。”

“言归正传,圣上如何英明神武那也只是圣上一人,若是下边人不得力也只空谈一场。所以,想要大周兴盛强盛,那必得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齐齐动起来方才能实现。”刘榆又问陆墉,“陆大人,你觉着本王此言有理否?”

陆墉眸低有了些许火热,“王爷所言甚为在理!”

见陆墉的激情终于被自己调动起来了,刘榆心底才松了口气,又道:“既是如此,那不知陆大人可否与本王一道好好建设这华阳?”

陆墉抑制着自己心底的火热,恭敬回道:“此乃下官本分。”

不论本分与否,只要答应了便好。刘榆当即将自己第一步计划与陆墉言明,陆墉满是诧异,这洋洋洒洒的绘制了宏大蓝图,却只为这……?

陆墉忍不住问道:“王爷,您这般……”

刘榆见陆墉欲言又止模样便知他心下何想,不由笑道:“陆大人,饭得一口一口吃,水得一口一口喝,这教育嘛……也得一步一步来,心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