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最喜欢结交御史台官员,渐渐的这些人在糖衣炮弹,美女金钱的腐蚀下,渐渐地忘记了本职,逐步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至于商税调整,更是牵动广大商人的利益,虽然立朝历代都在喊士农工商,把商人排在最低的位置,但是别忘了,参与经商的人已不是昔日无权无势的升斗小民。
而是位高权重的官员,他们的族亲往往就是一方富贾巨商,在朝廷的庇护下垄断一方,赚的盆满钵满,调整税收,动的是整个官场的利益。
尤其是两者同时调整,让这两个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皇权,令赵光义始料不及。
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高薪供养的御史言官,这时候成为冲锋陷阵的马前卒,赵光义不被架道火上烤才怪。
永和殿内!
赵光义看着沉默的群臣,无奈的挥了挥手宣布了退朝,他原本踌躇满志,复兴大宋,整顿吏治,改革军队,实行新税,定能给大宋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
然而,很快他就被残酷的现实打脸了。
平日里唯唯诺诺,高呼万岁的臣子,纷纷低着头颅不发一言。
有的大臣要么使用拖字诀,不敢推广新税,表示再观察观察,有的索性直接装病,拒绝受命,更有甚至委婉的表示,一动不如一静。
总而言之,赵光义的强势在团结的群臣面前,充满了无力感,就仿佛千钧巨力打在棉花上,如泥牛入海,甚至连一朵浪花都打不起来。
恍惚间,他想起了几年前提出的迁都议题,原本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那时候也是激起群臣反对。
他不明白这些满口忠君爱国的文武百官,为何会如此激烈,凭借他们所学,难道看不出,国都定在汴京就是主动把胸口暴露在辽人的枪口之下?
历史仿佛重现,依旧在永和殿,不同的面孔,不同的朝臣,可是他们却义无反顾的做出相同的抉择。
赵光义满面失望,雄心壮志,这一刻也松动起来,意兴阑珊的在御花园中踱步,大宋的未来难道就这样被群臣绑架着走向深渊?
大辽内乱是大宋强大的最好时机,他们有这样的条件,为何他总有一种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帝国,一步一步的走向毁灭的感觉,却无能为力。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些人满口忠君爱国,涉及切身利益,全部变成了哑巴。尤其是御史言官,尤其可恨,关键时刻,该弹劾的文章,一片都没有。
赵光义破口大骂,首次在太监面前失了君王的风度。
赵光义问:肖德海,吴词浪是商人,那些人也是商人,为何两者竟然天差地别?
根据线报,他大致明白吴词浪在江南危机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他,江南如今可能战火纷飞,大宋再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损耗了。
大宋日报出钱出力,积极解决饥荒,香洲城十数万饥民就地消化,有的成为维修运河的工程队,有的进入长汀村做养殖,极大程度减缓了朝廷的压力。
这样的千古奇才,就因为那个逆子,陨落了?
现在想起来,大宋日报的建立宛如昨日,黄鹤楼的酒菜依旧可口美味,吏部裁撤,让他扬眉吐气,唯独人才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