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大宋蛀虫(2 / 2)

在御使言官眼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是非黑白,他们要的就是搞事情,至于弹劾谁完全看心情。

一来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二来就是博个美名,如果能够青史留名,自然锦上添花,否则日子岂非才无聊了?

如果能够在一些大事上,逼迫皇帝让步,那就是一种空前的胜利,足够他们吹嘘一辈子了。

原本这部分人就是跳梁小丑,当他们渐渐掌握话语权,掌控舆论的风向标,站在道德制高点,以大义名分抨击对手,在诸多大事上,的确能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

无论是谁,都想博个好名声,流芳百世,但是一旦得罪了言官,这批人的笔锋能够让你遗臭万年,受万民唾弃,连皇帝陛下也得忌惮三分。

如果他们只是写写弹劾奏章也就算了,如今俨然成为某个阶层的马前卒,从中收取巨大的好处,还以清廉自居。

一方面领着朝廷的俸禄,另一方面又在损害国家,这笔蛀虫更加可怕,不干事,就知道指手画甲的一群人。

张为向来多对这种人没有好感。

事情为何会变成如此呢?

还得从一个月前的一场朝会提起。

大宋经贸发达,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江南灾变,西南大旱,汴京陈兵百万,西北连年征战,给朝廷增加了极大的负担。

江南事变后,暴露了诸多弊端,虚报兵力,士兵战斗力薄弱,赋税太低,朝廷无钱可用等等。

大宋皇帝赵光义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改革军队,精兵强将,重新制定商税。

前者是减赋,也是军队改革的必然要求。

而商税是太祖建国之初定下的,那时候百废待兴,赋税极低,根本就不可能与现在同日而语,与时俱进,调整增收,本就无可厚非。

然而,英明的皇帝陛下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太急功近利了,误判了形势。

朝廷军队冗余,地方虚报瞒报,蔚然成风,喝兵血的事情屡见不鲜,甚至形成了一条利益链。

这背后代表的绝非一两个人的利益,而是一群人,他们背后又是成千上万的氏族豪绅,盘庚错节,根深蒂固。

以沈春心所部为例,号称三万大军,实际上打扫战场的时候,只找到了八千老弱病残的尸体,武器陈旧,赫然就是一群老爷兵。

按照一个士兵一年十两的军衔,沈春心每年就能进账二十多万两白银,还没有算上武器的折旧费,伤残军人的补助等等。

军人地位本就低下,为何豪门望著却趋之若鹜?

答案呼之欲出!

一人得道,整个家族就能躺着发财,趴在大宋的机体上,千秋万代的吸食下去,直到王朝腐朽坍塌,然后这批人换个主人,重新故技重施,周而复始。

这是历朝历代皇帝所无法摆脱的魔咒,他们即使王朝的根基,也是王朝的吸血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