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郑芝龙降清
隆武帝遇害,郑芝龙不战而退守安平,整个福建战局陷入群龙无首的瘫痪状态之中。清军在未遭遇多大阻力的情况下,于九月十九日攻占福州,之后,清军统帅博洛派遣韩固山率军南下,连续攻占兴化、泉州、漳州等府,福建的南明守军兵败如山倒,到了十一月份,除了郑芝龙的老巢安平以及福建沿海的一些岛屿之外,其余地区全部落入清军之手。整个福建战役中,南明军队共计有六万八千五百人投降清军。
郑芝龙既不战,也不降,他还拥有五百艘战船,十余万军队龟缩在沿海一些地区以及岛屿,仍然有很强的实力,他之所以不投降,是要博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对于郑芝龙这支军队,博洛也不敢小视,因为郑芝龙的军队与其他明军不同,是以海军为主,一旦在陆上打不赢清军,郑芝龙仍然可以凭借舟船的优势,逍遥于海上,对清军始终会构成很大的威胁,所以博洛下定决心要招降郑芝龙。
韩固山的清军在攻占泉州、漳州后,威逼郑芝龙的老巢安平。郑芝龙非常愤怒,他认为自己将军队撤出仙霞关,就是为清军顺利进军福建、擒杀隆武帝立下大功,清军非但不报答,还兵逼安平,郑芝龙说:“我惧以立王为罪耳,既招我,何相逼也。”立王为罪,指的是拥立隆武帝,担心清廷因为这件事而怪罪于他。
博洛便假惺惺地斥责了韩固山,并且命令清军退兵三十里,然后写了一封亲笔信,派明降将郭必昌转交给郑芝龙,信中写道:“吾所以重将军者,以将军能立唐王藩也。人臣事主,苟有可为,必竭其力。力尽不胜天,则投明而事,乘时建功,此豪杰事也。若将军不辅主,吾何用将军哉?且两粤未平,今铸闽粤总督印以相待。”其实博洛何尝不知,郑芝龙对待隆武帝怎么是\"竭尽其力\"呢?不过是说得动听一点,打消郑芝龙的戒备心,又以闽粤总督之职相诱,郑芝龙本来就无意抗清,剃发不剃发对他也无所谓,他最重视的就是有没有实权。至于博洛是否会兑现他的承诺呢?这就需要赌一赌了,就象当年他接受招抚时与明朝政府的赌局一样。
对于博洛的这封信,郑芝龙异常兴奋,他相信自己有实力作为后盾,即便是改朝换代,他仍然是官场的不倒翁,他决意向清军投降,便派人与郭必昌一同抵达福州,向博洛递交请降书。
郑成功得知父亲准备投降清军的消息,大吃一惊,赶紧赶到父亲那儿,劝说道:“吾父总握重权,未可轻为转念。以儿细度,闽粤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驰驱。若凭高恃险,设伏以御,虽有百万,恐一旦亦难飞过。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然后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矣。”日后郑成功以自己实践证明了这个军事主张的正确性,但是多年的富贵生涯,早使郑芝龙丧失了早年的进取精神,对他来说,保住富贵才是最重要的。郑芝龙对儿子严厉地呵斥道:“稚子妄谈!不知天时时势,夫以天堑之隔,四镇雄兵且不能拒敌,何况偏安一隅。倘画虎不成,岂不类狗乎?”
为什么大明帝国会败得如此之惨?郑成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崇祯一朝时,“我朝委系无人,文臣弄权,一旦冰裂瓦解,酿成煤山之惨。”而对于弘光的南明政权,有着长江天险,又为什么迅速崩垮呢?”迨至南都,非长江失恃,细察其故,君实非戡乱之君,臣又多庸碌之辈,遂使天下英雄饮恨,天堑难凭也。”郑成功再次劝说父亲,“吾父若藉其崎岖,扼其险要,则地利尚在,人心可收也。”
郑成功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可惜此时的郑芝龙心在不此,巴不得早日投降,以免清廷反悔,他居然把自己的行为称为豪杰之所为,教训郑成功说:“知时务者为俊杰,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礼我。苟与争锋,一旦失利,摇尾乞怜,那时追悔莫及。竖子渺视,惧毋多谈。”
面对顽固的父亲,郑成功无法说服,只是跪下身上,拉着父亲的衣服,泪流满面地说:“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吾父当三思而行。”
郑芝龙听得耳朵快生茧了,很不耐烦,气乎乎地拂袖而去,郑成功只得悻悻而出。
郑芝龙没有发现,其实在郑家军内部,反对降清的势力是很大的。虽然郑家军在隆武小朝廷中阴奉阳违,处处制肘隆武帝,但包括郑鸿逵、郑彩在内的高级将领,虽然都抱有割据一方的私心,但是并没有想要投降清军,这支由海盗军演变而来的军队,并不象其他的南明军队那么没有战斗力。
神情恍惚的郑成功在劝父不成后,离开家,正好在半路上遇到叔父郑鸿逵,郑成功便将与父亲的谈话内容告诉了叔父。在郑成功的叔父中,郑鸿逵一直是最关心他的一个。在听完郑成功的话之后,郑鸿逵心里很佩服他这个侄子的远见与胆量,他认为大哥郑芝龙是那种立下决心便不会轻易更改的人,便建议郑成功先带着一支军队,乘船到金门岛,静观事态的发展,郑成功听从叔父的主意,秘密率一部分水师离开安平。
郑鸿逵入见郑芝龙后,郑芝龙还一脸的不高兴,见弟弟前来,不由得骂起郑成功少年狂妄轻躁,不识时务始末。谁知郑鸿逵竟然与郑成功一样,也规劝自己兄长说:“夫人生天地间,如朝露耳,能建功立业,垂名异世,则亦时不可失也。吾兄当国难之际,位极人臣,时事不可为,则弟亦不敢虚鼓唇舌。况兄尚带甲数十万,舳舻塞海,饷粮充足,辅其君以号召天下,豪杰自当响应,何必委身于人,此弟深为兄长所不取也。”
郑芝龙见郑鸿逵与郑成功一个鼻孔出气,拂然答道:“吾弟所言,眼前之事,非长途计耳。甲申之变,天下鼎沸,亦秦失其鹿,故大清得而逐之,业已三分有二。若以小丈夫之气,振一旅之兵而敌天下兵,恐自不量力也。不如乘其招我,全军归诚,正弃暗投明,择主而事。古来豪杰,往往有行之者。大清正未必忍相弃耳。”仍然坚持认为自己的投降主张是正确无误的,不过以后他会发现,他所谓的\"弃暗投明\"会给他带来怎样的灾难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