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隆武政权的覆灭
为什么土地辽阔、物产丰盛、人口众多的南明会在满清的打击下兵败如山倒呢?南明内部纷争不断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隆武政权建立后不久,鲁王朱以海在浙江建立鲁监国政权,鲁王朱以海在杭州失陷之后,能扛起反清的旗帜,还是有令人称道之处。朱以海在抗清上是比较坚决的,因为他在1642年清军攻破山东兖州时,其兄朱以派自杀,朱以海险些丧命。然而在存亡危急之秋,由于门户之见,使隆武政权与鲁监国政权不能联合起来,一致对抗清军的入侵,而是陷入对峙纷争之中,给抗清事业带来极大的反面影响。
就是效忠于隆武政权的南方地方实力派,也纷纷以抢占地盘为先务,隆武小朝廷的政令根本无法对地方实力派有约束作用,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隆武帝确实没有一支可控制的效忠于他的军队。隆武帝这个人,在个人品行上还是有令人称道之处,他胸怀大志,坚决抗清,好读书,与许多藩王不同,他并不沉溺于酒色,生活上甚为节俭,他力图摒绝党争,消除门户之见,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时,郑芝龙虽然拥护他继任帝位,但是郑芝龙在抗清这件事上,是极其消极。
作为海商与海盗出身的郑芝龙,他的算盘中只有一个\"利\"字,他不断地盘算着利益的最大化,拥立隆武帝也是出于这种私心,随着北方的沦陷,郑芝龙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受到任何损失,他手握重兵,这也使他在南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他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中,包括隆武帝在内。
1645年的六月,清政府下达野蛮的\"剃发令”,对于拒绝执行的征服区的百姓,采取格杀勿论的铁血政策,这个政策一出,掀起了江南军民反清的高潮,特别是阎应元、陈明玉两位英雄指挥的江阴保卫战,浴血奋战八十一天,杀敌七万余人,最后江阴城失陷,清军三日屠城,江阴军民被屠杀数十万人。在其他地方,抗清运动此起伏彼。而此时郑芝龙、郑鸿逵却手握重兵,龟缩在东南一隅,这不能不令隆武帝非常气愤。
郑芝龙消极抗战的态度令大学士黄道周极为悲愤,这位晚明时代杰出的一代儒宗,想效法他的前辈王阳明,以儒学宗师的身份率军出征,他富有责任感,可惜他并非王阳明。
七月,黄道周招募了三千余人,从福建出发,准备进入江西作战。
由于黄道周是隆武小朝廷中的地位最高的人物之一,所以被郑芝龙视为眼中钉,郑芝龙故意只支付给黄道周一个月的军饷。黄道周一介书生,没有什么行军打仗的经验,但他坚信以正义之师出征,沦陷区的人民必定会起而响应,然而战场的风云莫测却是他始料不及的。在黄道周的麾下,并非没有人才,这三千乌合之众中,却隐藏着一个后来很著名的将领,这个人就是日后郑成功的叛将、后来征服台湾的施郎。施郎颇有些战略眼光,他年轻时\"习距阵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他见这支由乌合之众组成的军队,肯定不是清军的对手,于是向黄道周提议,作为隆武政权中的首席大学士,最好的策略,是携少数随从入赣州城,以督师的身份节制并调动江西、湖广、两广的地方军事力量,统一指挥,共同进击清军。
施郎的建议不失为一上策,但在黄道周眼中,施郎根本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所以他没有接纳其意见。施郎虽然年轻,但通晓兵法,心知黄道周此去必是送死无疑,所以打定主意,自己返回福建去了。虽然黄道周全力以赴,但他实在太欠缺军事才华了,到了十二月二十五日,黄道周的军队遭到了清军的围击,阵亡一千余人,黄道周被俘,他拒绝投降,次年被清政府处死。
由于郑芝龙的掣肘,隆武帝根本无法一展宏图,有一回,郑成功入见隆武帝,只见隆武帝郁郁寡欢,心情沉重,郑成功深知自己的父亲一意孤行,架空隆武帝,对这位暗藏雄心的皇帝深表同情。二十一岁的郑成功,正处于最富激情与抱负的青年时代,他满腔热血,欲报效国家与君王,这是那个时代的最高理想。与海商出身的父亲不同,郑成功从小时开始便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儒学对于郑芝龙而言,无非是博取功名的手段,而对于郑成功,则是一种生命的信念,他身上带有一股强烈的武士荣誉感与责任感,但是这种热情却遭到父亲的压制与打击。从海盗摇身一变为官僚的郑芝龙,更奉行一种\"知时务者为俊杰\"的实用主义,他首鼠两端,静观时局的变化,视政治为商业,视战争为博弈,父子两代人在思想上的巨大鸿沟,使得郑芝龙根本不放心将自己庞大的私人军队交给儿子。
郑成功面对有着知遇之恩的隆武帝,除了口头上的效忠,也无法给予更多的实际支持,他对隆武帝表明心迹:“陛下郁郁不乐,得无以臣父有异志耶?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臣以死捍陛下。”
这位郑氏子弟的表态,令隆武帝感到一股温暖与欣慰。虽然郑成功也多次规劝父亲扛起抗清的旗帜,但是郑芝龙置之不理。
隆武帝成了一个傀儡,在福建是混不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御驾亲征。
隆武帝召来郑成功,显然他对郑成功非常信任,把心里话都掏出来说了,问他道:“芝龙、鸿逵,朕将谁依?”郑成功也表现出他对隆武帝的忠诚,实话实说:“臣父、叔父皆怀不测,陛下宜自为计。”隆武帝不仅长叹了一口气,又问道:“汝能从我行乎?”郑成功回答说:“臣从陛下行,亦何能为?臣愿捐躯别图,以报陛下。此头此血,总之,已许陛下矣。”
隆武帝亲征的目的,是为了摆脱郑芝龙的控制,当时尊奉隆武政权的还有两广、江西、云贵等地的官员,所以隆武帝想离开福建,这样可以集合其他地区的抗清力量,免受郑芝龙的掣肘。隆武帝决心先转移到江西的赣州,这个战略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江西东临闽浙、西接湖广,南有广东,这些地区或者掌握在南明手中,或者正与清军对峙,只要能在江西立足,凭借皇帝的号召力,终究会对大局有稳定作用。
虽然郑芝龙飞扬跋扈,但隆武帝亲征,他也不能拒绝出兵。于是郑鸿逵率一支军队出仙霞关,策应浙东的抗清力量;郑彩率另一支军队出杉关,准备与江西的抗清义军会师。
隆武元年的年底,隆武帝离开福州,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建宁。然而此时郑家军又出了事情,在郑芝龙的暗中授意下,郑彩的军队到了杉关之后,就停止不前了,隆武帝派往郑彩军中的监军张家玉十分心急,催促郑彩继续前进,但郑彩根本不理睬,反而将军队撤退到了浦城。隆武帝大怒之下,削夺郑彩\"永胜伯\"的封号。同样,另一支出征的军队,进入浙江的郑鸿逵部将黄克辉从浙江撤回到了福建,对于郑家军的阴奉阳违,隆武帝除了愤怒之后,只能是无奈了,对郑鸿逵惟一的处罚,只是将他由太师降为少师。
由于江西的北方诸府已经被清兵攻占,郑彩又临阵退兵,这样一来,隆武帝从建宁进入江西的设想无法实现,他只能向南转移到延平,并打算从延平前往汀州,汀州毗邻江西赣州,此时赣州仍然控制在明军手中,但江西的形势已经是相当的严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