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兵临城下(2 / 2)

郑军重要将领甘辉建议:“大师久屯城下,师老无功,恐援虏日至,多费一番功夫,请速攻拔,别图进取。”

郑成功这才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古攻城掠邑,杀伤必多。所以未即攻者,欲待援虏齐集,必扑一战,邀而杀之,管效忠知我手段,不降亦走矣。况属邑节次归附,孤城绝援,不降何待?且铳炮未便,又松江马提督合约未至,以故缓攻,诸将暂磨砺以待,各备攻具,侯一二日令到即行。”

从这些话中,可见郑成功并没有轻信清军投降的谎言,但是对攻城有一些顾虑,第一个顾虑是郑军的攻城能力一直比较弱,强攻将不可避免导致重大伤亡;第二,郑军的火炮尚未全部到位;第三,松江提督马逢知虽然有归顺的倾向,但是还没有达成具体的协议,由于马逢知是一位骁勇的将领,而且其部下尽是精锐骑兵,万一马逢知反悔,那么这支骑兵对郑军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同时考虑到南京周边的府县大多落入郑军之手,郑成功认为南京已成孤城之势,陷落只是个时间问题。

七月十六日,南京城内的清军突然从凤仪门杀出,对驻守于凤仪门外的郑军前锋镇发动进攻。前锋镇的指挥官是余新,他的部队开始出现军纪涣散的表现,有一些士兵见攻城的命令迟迟未下达,干脆跑到河边撒网捕鱼,守城的清军看到这是一个机会,便杀出城外。余新指挥前锋镇官兵拼死抵挡,终于击退来犯的清军,但清军在撤退之前,将城外的民居一把火烧光了。

对于余新的前锋镇出现士兵到河中捕鱼之事,郑成功很是担忧,便派户都事杨英前去询问事情的经过。余新没有承认自己的过错,反倒称自己是故意露出破绽,引诱敌人上钩,并说:“军机变通,总在将妙其用。”听了杨英的回报后,郑成功不无忧虑地说:“捕鱼者若是伙兵则可,若是战兵,则大事去矣。”

由于清军的出击被前锋镇杀败,郑成功没有追究余新的责任。不过郑成功认为有必要警告余新,他传来五军戎政张英,对张英说:“余新言过其实,吾每虑其偾事,今如此欺敌,尔须密戒之,勿画虎不成反类犬。须时身家攸关,军法无赦。”

由于凤仪门是清军最重要的突击方向,而这里的驻军只有余新的前锋镇以及萧拱宸的中冲镇,兵力相对单薄,郑成功准备派左提督翁天祐率军加强防守。可是余新担心自己的功劳被翁天祐抢走了,便赶紧立下军令状,声称自己的营地\"严密如铁桶,虽飞鸟难过,狡虏何能,敢来冲犯。况前日已被杀败,略知手段,必不敢再来,故示弱以诱之。兹若敢犯,新与中冲镇愿当其阵,不用拨兵帮守。如有疏虞,愿依军令!”

余新的这番慷慨陈词,使郑成功犯下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决定,他轻信余新夸下的海口,将翁天祐的兵团又调回原处,致使凤仪门一带的防守力量严重不足,为后来的南京战役的惨败埋下祸根。

此时张煌言在南京上游地区攻城略地,同时南京附近的一批清军控制的城市也爆发反清起义,此时的形势可以说对郑成功是十分有利的。

在清军一方,对郑成功大军包围南京城,恐惧与不安的气氛不断地蔓延,从郑军所截获的清军公文中,有这样的报道:“燕都不通文报近一月矣,南都未知明清。”一些清政府官员,已经做好向郑军投降的准备了,在一位官员的家书中这样写道:“南都音信久绝,传闻铁兵难敌,有迁都远避之议,大事可知。可令子与弟先投国姓,以为我后来进见地。”

同时,郑军的大火炮也从舰船只卸下来运抵南京城下。七月十九日,威力最大的万斤重的火炮被抬运上岸,次日,郑成功传令各提督镇将,限于二十二日将火炮布置到位,界时将对南京城发起总攻。

从七月七日进抵南京,到七月二十二日准备发动总攻,郑军在南京城下陈兵十五天,这说明郑成功并非真的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也没有轻信管效忠投降的谎言。但是郑成功显然对清军的战斗力做出重大的误判,瓜洲战役与镇江战役的胜利,使得南京附近的城池望风而降,一连贯的胜利似乎来得太过容易,而且在以数人伤亡的代价全歼管效忠四千名铁骑之后,他对管效忠也有轻视之心。

在战争中,轻视对手,将付出重大的代价。郑成功在南京会战的决策上出现了重大的错误。

首先是分兵使得围困南京的兵力严重不足。在进攻南京城之前,张煌言率一支军队攻略南京上游地区的府州,虽然取得了收复收复四府三州二十二县城的辉煌胜利,但是却使得南京城外的郑军兵力不足。由于郑军中还有人数不少的家眷,还必须要分派一部分兵力以保护这些家眷,这无疑大大削弱郑军的攻城力量;另外,为了防备清军水师的袭击,郑成功还留下一部分兵力保护船只的安全。虽然郑军北伐的兵力总计十余万,但是据朱衣佐向管效忠的汇报,进攻南京城的郑军\"其众不过数万、其船不过数百”,而南京城内的清军守兵也有数万人之多,粮草充足,火炮数量颇多,且骑兵的力量很强大,还有高大的城墙可以固守,郑军在兵力上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

其次,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郑军对南京城采取围困策略,过长的包围线使得整个防御的纵深过于薄弱,容易遭到清军的反突击。南京是一座大城,城防坚固,郑成功没有采取集中兵力于一点,楔形突破,而是采取围困战术,只要清军集中兵力攻击一点,便可以形成局部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在七月十六日,清军已经尝试向凤仪门外的郑军前锋镇发动一次试探性的突击,这是一次清军反击的信号,但是显然没有引起郑成功足够的重视,并没有增强这一地段的防御兵力。

其三,郑成功对清军援军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打击,而是纵容其自由进入南京城。从郑成功包围南京城后,先后入援的清军包括崇明总兵梁化凤率领的三千名骑步兵、金山营参将张国俊率领的一千名步骑兵、杭州协领牙他里所率领的五百名官兵,以及其他各地清军数百人,总人数大约在五千人左右。这些清军基本上规模都不大,如果郑军积极打援,那么这些清军很容易被消灭在南京城外,但是令人深感不解的,是郑成功居然没有发动一次进攻,而是听凭这些清军入城。大约郑成功的想到了当年围困漳州城时所采用的策略,即越多的清军进入到南京城,城内的粮食就越容易消耗掉,如果郑军不能强行攻破南京,就可以坐等清军因粮草不足而困毙,可是郑成功忘了一件事,他是深入敌占区作战,既没有战略预备队,而且也难以长期围困南京。

这些错误最终使得解放南京成为黄粱一梦。

郑成功一直想争取松江提督马逢知反正归明,如果有马逢知强大的骑兵兵团参加南京之役,那么将如虎添翼。但是关键时刻,马逢知却摇摆不定,他以家眷都在北京为由,没有与郑成功达成协议。这使郑成功有几分失望,他差人再次前往联络马逢知,并告诫他:“若至攻破城都后方会,已为晚也。”

然而令郑成功没有想到的是,南京城内的清军已经作好了反攻的准备。清军反攻的时间选择在七月二十二日,与郑军总攻时间是同一天;这究竟是一种巧合呢,还是清军已经侦知郑军的总攻发起时间呢?这就不得而知了。在清军反扑前一天,也就是七月二十一日,郑成功也接到了一份情报,情报透露:南京城内清军已经集结完毕,准备出城决一死战。这份情报并没有提供清军反攻的具体方向,郑成功判断清军很可能选择凤仪门为突破口,因为郑军驻守于凤仪门外的兵力单薄,主力是余新的前锋镇,还有萧拱宸的中冲镇,郑军每镇的作战人员大约二千人,两个镇的兵力也不过四千人,而清军在突击上则可以投入数万人的兵力,形成局部的优势。郑成功紧急下令左提督翁天祐辖下的官兵向前锋镇的驻地靠近,以便支援前锋镇。

但是这个军队调动太过于仓猝了,还没等到郑军加强这一区域的防备力量,清军的反扑开始了。

1秒记住114中文:www.。手机版阅读网址:.

<r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