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帝国天裂(2 / 2)

郑成功并没有经历南京陷落一役。弘光小政权虽然短命,但对郑氏家族势力的扩张有所影响,弘光帝上台后,因为郑芝龙、郑鸿逵手握重兵,因而兄弟两人都被封为伯爵,这无疑大大提高郑氏家族在南明政权的影响力。

郑鸿逵即郑芝彪,是郑芝龙的三弟,他是武举出身,官职累迁至总兵,在弘光帝时,他被调到瓜州一带驻防,与清军对峙,但是被清军所击败,便带兵向东撤退。弘光帝被清军俘虏之后,六月八日,潞王朱常芳在杭州就任监国,实际上是再立一个小朝廷,然而仅仅数天后,清军便兵临城下了。总兵郑鸿逵请求潞王前往福建,但潞王此时没有任何主意,没有答应,郑鸿逵知道事不可为,便逃出杭州。六月十四日,清军攻占杭州,潞王随即投降清军,潞监国政权就这样轻松垮台了。

郑鸿逵出杭州之后,遇到了唐王朱聿键。朱聿键在南明诸藩王中,身世很不一般,他虽然是皇室贵族,但却历经磨难坎坷,而且在抗清态度上极为坚决,他见潞王一心想投降,愤然离开杭州。郑鸿逵、黄道周等人在会晤唐王朱聿键后,见他\"慷慨以恢复为任”,便决心拥立朱聿键。

闰六月初六,在郑芝龙、郑鸿逵的支持下,朱聿键入福国,闰六月二十七日,朱聿键即位,史称隆武帝。隆武政权获得了两广、湖广、四川、云南、贵州等多数南明地方政权的承认,在弘光倒台后,联合抗击清军入侵,又一次露出了希望的曙光。隆武帝希望能借助郑芝龙强大的力量,联合各地的残余明军,收复南都,进而光复全国,可以说,隆武帝雄心勃勃。然而郑芝龙并不这样想,郑芝龙最关心的事,不是光复大业,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地盘,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他迎立隆武帝,还带有某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

郑芝龙没有失望。

很快,隆武帝封郑芝龙为\"平虏伯”,郑鸿逵为\"定西伯”,郑芝豹为\"澄济伯”,他的族侄郑彩为\"永胜伯”。过了不久,又封郑芝龙为\"平国公”,郑鸿逵为\"定国公”,到了八月,加封郑芝龙为\"太师”,不久后,郑鸿逵也加封太师,由是可见隆武帝对郑氏兄弟的倚赖。

郑芝龙此时达到其生涯的巅峰期,当一个国家走向支离破碎之时,郑芝龙似乎并没有受其影响,他也许象效法东汉末年的曹操,将一个垂死挣扎中的政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他拥有庞大的而且几乎是私人的武装,现在又登上南明政权的权力之巅,虽然这只是个残破的政权,郑芝龙企图凭借自己的实力,游走了各方势力之间,确保自己的地位与荣华富贵不受到动摇。

隆武帝虽然有中兴明室的宏伟志向,但他其实是一位光杆皇帝,无论是兵权还是财政,都操之于郑氏之手。隆武帝不得不向郑芝龙、郑鸿逵等人让步,并且尽量以小恩小惠拉拢郑氏兄弟。有一回,定国公郑鸿逵带着自己的儿子郑肇基去见隆武帝,隆武帝便赐给郑肇基\"朱\"姓,在古代社会,向臣下赐予皇家姓氏,这可是莫大的恩惠。这事让郑芝龙知道了,第二天,郑芝龙就带着郑成功去见隆武帝。

隆武帝一见郑成功,只见此人英气逼人,既有文人的儒雅,又有武夫的健壮,举止得体,不禁暗自喝彩,他端详郑成功片刻,问了他一个问题:“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

郑成功脱口而出:“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

隆武帝听了之后不禁大喜,他召郑成功上前,呵寒问暖,抚其背说道:“只恨朕没有女儿可许配给卿家,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下令赐他\"朱\"姓,并改名为\"成功”,在此之前,他还叫做郑森,郑成功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由于\"朱\"姓是皇族姓氏,所以后来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便源于此。这个名字,也包含着隆武帝希望能在郑氏家族的支持下,完成复国大业的理想。

除了赐姓之外,隆武帝还封郑成功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驸马,表示自己将郑成功当作女婿来看待。显然,隆武帝希望以推心置腹的方式来拉拢郑成功,并希望通过郑成功继而影响郑芝龙,否则处处受到郑芝龙的制肘,什么事也做不成。

对于隆武帝的知遇之恩,郑成功一直心怀感激,他与父亲郑芝龙不同,他希望能上战场为国立功,扫清北虏,恢复中原。然而,隆武政权很快便陷入困境之中了。

1秒记住114中文:www.。手机版阅读网址:.

<r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