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没有忘记对自己的基地台湾岛进一步开发,1628年,即崇祯元年,闽南地区遭到大旱灾,由于饥民太多,难以安置,郑芝龙便乘机向熊文灿提议,招纳泉州、漳州数万名灾民,前往台湾岛垦殖,每人发给三两银,三个人发给一头牛,让他们在台湾岛上建立家园,开垦荒地。
这是开拓台湾的一个重要事件,是继颜思齐之后,更大规模的一次开发台湾岛,岛上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使得这里一亩地的收成,竟然两倍于大陆,灾民们摆脱了饥寒交迫的窘境,而郑芝龙也坐享其成,收取了大量的田租,这使得其财富更是扶摇直上,这也确保了他对庞大的私人军队的绝对控制权。
郑芝龙的的舰队,是从郑和组建西洋舰队以来二百年内中国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在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后,这也是一支太平洋西部海域无人可以匹敌的势力。但是郑芝龙身上带有很明显的中国的特点,在数千年的传统观念中,中国之外的土地,都只是蛮夷地带,这些海外的广阔土地,根本不值得去占领,这种观念也是殷海光所说的\"自足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当西方国家不断地向海外扩张之时,郑芝龙却反其道而行,将目光又返回中国的国内。从某种意义上说,郑芝龙的目光比起颜思齐,显得短浅缺乏世界性。如果历史可以假设一番,郑芝龙将势力向南扩张,与荷兰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争夺南洋的控制权,那么凭借他的力量,中国人的历史或许将被改写。
在摇身一变成为大明帝国的将领之后,郑芝龙开始制订打击中国东南海盗势力的计划。在这次招抚与受抚的交易中,无论是郑芝龙还是大明朝的政府,都成为赢家。
虽然郑芝龙的海上力量一枝独秀,但是在东南沿海,仍然存在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海盗,拥有的船只从两三条到百余条,这些海盗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即便是郑芝龙集团,有时也会吃这些海盗的暗算而吃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郑芝龙集团的第二号人物陈衷纪死于李奇魁的海盗集团之手。那是在郑芝龙第一次被招安未成后,陈衷纪得知自己的结义兄弟要返回台湾岛,他亲自率船前往迎接,但是在澎湖岛时却遇到李奇魁的海盗船队,陈衷纪在战斗中被李奇魁所杀。郑芝龙将首战的目标选定为李奇魁,这就不足为奇了,为结义兄弟复仇,也是为集团的第二首领复仇,这无疑能激励部队战斗的士气。
李奇魁与郑芝龙、李旦、颜思齐等人不同,他纯粹是个海盗,并不从事什么贸易活动,只是在海面上打劫商船,他与郑芝龙同样是泉州府人,是个极为剽勇之徒,力大无比,而且水性极好。不过郑芝龙并不把他放在眼里,因为这只是一介没有任何政治抱负的武夫,作恶越多,自取灭亡的时间就越早。
李奇魁虽然是海盗中的亡命之徒,但他并没有战略头脑,他在1629年的四月进攻了金门岛。金门岛与郑芝龙主要驻地厦门岛仅有一水之隔,这无异于将肉投入了狼口,郑芝龙当即命令船队开出海港,向李奇魁发起进攻。这时李奇魁才发觉形势对自己非常不利,郑芝龙的船只远远超过他的数量,而且火力也更加强大,李奇魁马上调转船头,准备逃跑,但他已经来不脑,郑军的船只赶了上来,士兵们跳上海盗船的甲板,战斗了肉搏战,李奇魁被杀死并且砍掉了头颅。
这次海战的胜利,使福建巡抚熊文灿深信招抚策略的成功,他希望郑芝龙的力量,能成为捍卫东南的海上长城。他与前任巡抚不同,体现出应有的慷慨,将郑芝龙提拔为参将。
剿灭李奇魁只是一个开端。熊文灿的信任对郑芝龙是莫大的鼓舞,对于反反复复的海盗集团,今日投诚,明日叛去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情,杨禄与杨策就是属于反复的海盗团伙之一。在两年前,他们还曾经归降朝廷,并且参加了剿灭郑芝龙的战斗,但是很快又叛变,他们拥有一百艘船,在东南沿海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现在情形完全颠倒过来,郑芝龙变为政府军,而杨禄与杨策从政府军又变回海盗。与李奇魁一样,杨禄与杨策也是纯粹的海盗,不仅在海上打劫,而且对沿海的居民烧杀抢掠,这种土匪式的作风,不可能得到寻常百姓的支持与帮助。郑芝龙打着正义的旗帜,在金门港一带围剿杨禄与杨策的海盗船,并且最终杀死了这两个大盗。
李奇魁集团与二杨集团的灭亡,使郑芝龙赢得了朝廷的信任,同时他的虚荣心也不断地滋长,他在晋江安平,离他家乡石井仅有十余公里距离的地方,购置了大片的土地,他聘请了最好的园林设计师与最好的工匠,来负责豪宅的规划与施工,这片占地面积达到一百三十八亩的大府院落,将象征着他的财富与地位。
在多年的漂泊、流浪与征战之后,郑芝龙已经不再是海盗,而是有身份、有地位、有财富的政府正式官员,虽然他实际上更应该称为雄据一方的军阀,这使他的生活比以前要安定,也多了闲情雅致,他怀念着远在平户的妻子田川氏以及他的儿子福松,是把他们接回家乡,全家团聚的时候了。
1秒记住114中文:www.。手机版阅读网址:.
<r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