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章奥斯曼爆发政变
两年前,也就是1799年初,寒风裹挟着冰雪掠过英吉利海峡,而远在数干公里外地的但泽城里,法兰西与俄罗斯的全权代表相继执笔,在谈判桌上郑重签下了一份《法俄但泽和约》。
数周内,法兰西执政官安德鲁和俄国沙皇保罗一世分别在《和平协议》上签字,代表法俄结束了“不该有”的冲突,两国还缔结成为反奥斯曼盟友。
而在上述协议墨迹未干之时,安德鲁的目光早已越过波罗的海,投向海峡对岸那片迷雾笼罩的英伦三岛。
在他心中,一个宏伟而大胆的计划正悄然成形,那就是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英国境内发动一场“伟大的战争”,强行登陆不列颠岛,占领伦敦,掌控英格兰银行,彻底击碎大英帝国的霸权。
为实现这一野心勃勃的目标,安德鲁在法国西部沿海精心布局。很多,布伦军营拔地而起,成为这盘战略棋局中的核心要塞。
军营内,帐篷如繁星点点,绵延数里;训练场上,士兵们的呼喝声、枪炮声的碰撞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除布伦军营外,还有数个重要军营相继落成,它们相互呼应,形成一道强大的军事屏障。法国人对外宣称可投射军力的总数量超过50万,这一数字如同一记重锤,砸在英国人的心头上。
然而,这看似庞大的数字背后却暗藏玄机。实际上,这50万不过是法军对外吹嘘的宣传数据,水分极大,真正具备实际作战能力的兵力仅有18到20万左右,而且其中30%的士兵来自欧洲各国。
在巴黎和伦敦的街头巷尾,报纸成为这场心理战的重要武器。一篇篇长篇累牍的新闻报告,将这支所谓“强大的、第一流的、装备精良的欧洲军队”描绘得神乎其神。
报道中,法国士兵们士气高涨,装备先进精良,仿佛随时都能踏过英吉利海峡,将战火烧到英国本士。
这些文字如同催化剂,让原本就紧张的局势愈发剑拔弩张。英吉利海峡东岸,法国-军营里的士兵们枕戈待旦,等待着海面上降下浓雾、登船起航的信号,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前的躁动与不安。
面对法国人迫在眉睫的入侵威胁,一向以自信著称、在海上称霸多年的英国,此刻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慌乱状态。伦敦的街头,人们行色匆匆,脸上写满担忧与焦虑。
英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首先将加强沿海防御工事建设列为重中之重。无数工人日夜赶工,在海岸线上修筑起坚固的堡垒、炮台,架设起密密麻麻的铁丝网,试图构建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
同时,英国紧急从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抽调海陆军精锐,命令他们火速返回本士支援。一艘艘军舰扬起风帆,载着士兵们穿越重洋,日夜兼程,只为守护大不列颠的安危。
不仅如此,英国内阁议会果断效仿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发起全民动员。大街小巷张贴着征兵告示,号召所有成年男性和部分女性参加军事作战与救护方面的训练。
一时间,英国各地涌现出大量训练场所,民众们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投身训练。很快,一支类似国民自卫军的民兵军队组建起来,他们虽然缺乏正规军的作战经验,但怀着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刻苦训练,准备随时为国家而战。
然而,英国深知仅靠自身力量难以抵御法国的进攻,于是将希望寄托在重建联盟之上。内阁首相威廉·小皮特,及其继任者波特兰公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耗费上干万英镑的巨额资金,展开了一场紧张而密集的外交行动。
他们派出最出色的外交官,穿梭于葡萄牙、俄罗斯、瑞典与奥斯曼等国,极力游说各国加入反法阵营。
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与俄国消除了“圣彼得爆炸案”以来的外交隔阂,暗中恢复了外交谈判,逐步组建“第三次反法同盟”。
等到这个军事联盟的形成,如同在法国及附庸国周边,编织起一张巨大的包围网,给安德鲁的军事计划带来了巨大压力。
进入新世纪的1800年,局势发生了巨大转变。面对新一轮反法同盟的压力,以及屡次登陆尝试无果后,安德鲁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对英战略计划。
经过深思熟虑,欧洲的征服者最终改弦更张,基本放弃了直接出兵英伦三岛的军事方案。取而代之的是,他决定恢复与美国的盟友关系,试图从侧后翼对英国进行牵制。
通过外交手段,与美国进行频繁的接触与谈判,承诺给予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利益,以换取美国在对英事务上的支持。
同时,法国积极与英国展开外交对话,释放缓和信号,试图降低英法爆发直接战争的可能性。这场横跨英吉利海峡的军事与外交博弈,在风云变幻中,悄然改变着欧洲的政治格局。
当英法之间的紧张对峙暂时平息,安德鲁站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内,看着无数镜面折射出的虚幻光影,仿佛看到了欧洲大陆那错综复杂的局势。
既然不能直接进攻英国,那么东方的俄罗斯就将沦为被打击的目标,唯有征服或是分裂俄罗斯,法国才能真正成为欧陆霸主。
于是,安德鲁索性将法国的战略目标再度拉回到了两年前,把矛头重新对准了这个庞大的东方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