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章 拒绝援助希腊(1 / 2)

法兰西1794 管杀不管填 1643 字 3个月前

第997章拒绝援助希腊

自法俄两国于去年1月正式签署《但泽和约》以来,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欧洲大陆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和平态势。

往昔频繁爆发的大规模武装冲突暂告一段落,烽火硝烟得以平息,民众得以在相对安宁的环境中重建生活秩序,经济活动也开始逐步复苏。

当视线聚焦于巴尔干半岛、黑海沿岸地区,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治下的伊斯坦布尔等地,尽管从纯粹的地理范畴而言,它们无疑是欧洲大陆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欧洲主流社会观念中,尤其是那些秉持传统基督教文明价值观、自诩为文明代表的群体,对此却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这片广袤的区域长期以来居住着大量信奉异教的民众,其宗教信仰体系与基督教文明存在显著差异,这种信仰层面的分歧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日常的行为规范到复杂的政治结构,均呈现出与西欧、中欧地区截然不同的特征。

在这些“文明欧洲人”的眼中,巴尔干与黑海地区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土地上,充斥着混乱无序、蒙昧未开的景象,其城市风貌、社会秩序与他们所推崇的理性、规范的文明秩序大相径庭。

在他们的认知里,唯有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遵循特定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的西欧与中欧部分地区,才是流淌着文明血液、代表着欧洲正统的核心区域,而巴尔干、黑海及奥斯曼土耳其地区,不过是游离于主流文明边缘、未被完全驯化的异域之地,难以获得与核心区域同等的对待与尊重。

故而,当法俄两国结束冲突,正式达成了军事同盟协定,并旋即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发动战争之际,欧洲社会的主流群体,在新闻报刊那铺天盖地的宣传下,从各国的统治阶层到深受传统观念熏陶的民众,大多对这场战争抱持积极支持的态度。

英国以外的“正统的欧洲人”眼中,这不仅是一次地缘政治上的博弈,更是一场文明对“野蛮”、正统对“异质”的讨伐。

长期以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因其独特的宗教信仰,与迥异于欧洲主流的文化体系,被视为欧洲文明秩序的异类,饱受偏见与排斥。

此次法俄联盟的军事行动,仿佛为欧洲人提供了一个“纠正”这种“异类存在”的契机,所有人相信,凭借法俄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将所谓的“文明之光”引入这片“蒙昧之地”,重塑巴尔干与黑海地区的政治与文化格局,使之向符合欧洲主流价值观的方向发展。

在领土扩张方面,从上至下的俄国人,都展现出一种近乎狂热且极端的执念。对于俄国君主和贵族而言,向黑海和巴尔干地区拓展疆土,乃是长久以来梦寐以求之事。

俄国一直将黑海视为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掌控这片海域意味着能极大增强其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关键通道;而巴尔干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更是成为俄国眼中的一块肥肉。

只是,俄国国内状况频出,糟糕的交通状况宛如一张破旧不堪的大网,严重阻碍了人员、物资的高效流动。经济实力的孱弱与动员能力的严重不足,犹如两条沉重的枷锁,紧紧束缚着俄国向外扩张的步伐,使得这场蓄谋已久的战争被迫延后了将近半年之久。

反观安德鲁治下的法国,在这场针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略布局中,扮演着一种相对复杂的角色。

法国在行动上大力支持麾下的傀儡势力,匈牙利和奥地利受其驱使,纷纷投身于争夺巴尔干土地与人口的激烈角逐之中。

然而,法国自身在巴尔干和黑海地区并没有根深蒂固的核心利益诉求。其参与这场纷争,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对欧洲势力均衡的考量。

直到拿破仑亲率海外军团从土伦浩浩荡荡地出发,即将踏上西奈半岛之时,法国才下令塞律里埃的巴尔干方面军展开行动,配合俄军,攻入罗马尼亚大公国境内。

正是由于法俄两国各自为政且行动拖沓,一个受限于国内困境,一个出于复杂战略考量,使得针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直至1799年下半年才真正拉开帷幕。

踏入新世纪,法俄联军在巴尔干、黑海以及中东等方向高歌猛进,一路攻城略地,持续取得辉煌胜利。这一系列胜利的消息如强劲的东风,迅速传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