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蔡琰的小心思(2 / 2)

蔡琰正色地道:“妹妹,我可不是在同你说笑,夫君今后的官职将会越做越大,受到的女色诱惑也只会越来越多,你若是将来不想做一个下堂妇,现在就该听我的。”

邹蕊见蔡琰一脸严肃的表情,心莫名地生起一股敬畏,她点头道:“姐姐,我听你的话便是。”

蔡琰这才点头笑道:“妹妹,我今天过来,还有一件事要同你商议,就是府里的侍女和仆役…”

郭潇出了府门,来到前院自己处理日常公务的地方。

他刚迈步走进屋内,一眼便看到蔡睦正坐在案几后面忙碌着。

郭潇迈步走上前,冲蔡睦笑道:“子笃,你正忙着呢。”

蔡睦放下手里的毛笔,站起身来施礼道:“属下见过使君。”

郭潇忙道:“你忙你的,不必多礼。”

蔡睦一抬头,便看到了郭潇下嘴唇上的齿痕。

蔡睦心里暗自鄙夷,“使君这风流的痕迹都印到嘴巴上来了,这事还真是令人头疼啊!”

郭潇见蔡睦的眼光望向自己的被咬破的嘴唇,他尴尬地伸手摸着自己的嘴巴道:“这是我早上起来的时候,一不小心摔的,你千万不要胡思乱想。”

“属下没有多想。”

蔡睦淡淡地回了一句,随即转身走到自己的案几前,伸手抱起几卷竹简,走过来放到郭潇这边的案几上。

郭潇在案几后面坐下问道:“这些都是什么公文?”

“使君,这些都是你走后积攒下来的重要公文,那边还有许多,都等着你来做出决定。”

郭潇忙道:“你挑些重要的事情说吧,我就不一一地翻阅了。”

蔡睦拿起一捆竹简道:“这个是洛阳朝庭新制作的劣质钱币已经流入我们河东境内。杜从事建议在河东郡和并州境内下令严禁使用这种劣质的钱币。”

郭潇略一沉思便道:“杜从事的建议不妥,我们暂时还不能与董太尉闹翻。咱们可以在私下里劝说百姓不使用这种钱币,但是,绝不能明令禁止使用。”

“诺。”

蔡睦答应一声,取过毛笔在竹简上记下郭潇的意见,随后这卷竹简收藏起来。

接着,蔡睦又取出一卷竹简对郭潇道:“夏粮收获在即,并州各地的官员都发文向刺史府询问今年的粮税是否有变动?”

“子笃,今年的夏粮税收一律实行三十税一。另外,家中有人战死的农户,可改为五十税一,再命各地的官员组织人手,帮助这些农户抢收粮食。”

蔡睦迟疑地道:“使君,太原郡的曹府君发来公文,请求刺史府对太原郡的百姓减免税赋。”

郭潇疑惑地道:“怎么回事?太原那边今年欠收严重吗?”

蔡睦点头道:“太原的农户大都是新安置的外来流民,许多人都是靠郡守府的接济才度过了饥荒。曹府君想来是为了能让那些流民休养生息,安心地在太原扎根下来,所以才有此建议。”

郭潇点头道:“那就同意他的请求,太原流民田地的税赋全都按五十税一收取。不过,那些士绅大族人家不能落在减税之列。”

蔡睦忙找出曹均的那份公文,在上面将郭潇的话标注上去。

接下来,两人又讨论了一个多时辰,才将积攒下来的公文处理完毕。

中午,郭潇和蔡睦一起前往蔡府,去见蔡邕为他招揽的几名人才。

一路之上,蔡睦详细地向郭潇介绍这几名士子的家庭背景以及每个人的品性和特长。蔡睦对那几人才华和学识皆是赞不绝口,恨不能说服郭潇立刻就重用提拔他们。

郭潇笑着问道:“子笃,你对别人都了如指掌,为何对这个徐庶却是知之甚少?”

蔡睦:“这个徐庶徐元直是颖川长社人,他原本不在叔父的举荐名单之列,是跟随石韬一起过来的。我听石韬说,徐庶为人有侠气,他在家乡为一好友复仇,杀了当地的一名恶霸。原本他准备和石韬一起前往荆州避难的,后来因为石韬收到了叔父的举荐信,他们这才结伴来到河内郡。”

“子笃,我听说颖川有名士荀彧、荀攸、陈群、郭嘉,这些人怎么一个都没来,莫非外舅他老人家没有向这些人发出邀请?”

“使君,你说的荀彧和荀攸两叔侄如今已经离开了颖川,因为中原爆发战乱,荀氏一族全部迁往冀州避难去了。至于那个陈群,叔父到是也给他发了举荐信,可他推辞身体有恙,这次没有前来河东。还有那个郭嘉,听说他也生病了,目前无法离家远行。”

郭潇心里暗骂,“什么生病了,不就是看不起我这个反贼出身的并州牧,不想前来投靠我,而找的一个借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