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二)(1 / 2)

怎样认识《周易》一书对君子这一政治概念的建构,我们先看《周易》一书之前的典籍里对君子一词的表述。

中国最早的典籍应属《尚书》,而《尚书》里可信的最早的文献是《西周书》。

《周书》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性文献。《周书》中有两处涉及到君子一词。

《周书无逸》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樯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这是《周书》中第一次出现君子一词,本句用现在的话说是说君子居身在世,不要贪图安逸,事先了解了种地的艰难,然后再安逸,就会知道劳动百姓的痛苦。

这里的君子是指谁呢?是指君王,或者王公贵族,还是指有国有家的诸侯大夫呢?

《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的话,这里的君子是指在位者,即指在位的王,也指在位的官。这里的君子是对称小人(百姓)的身份者。

《周书周官》,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所有居官的君子,认真对待你们所负责的工作,谨慎你们的出号发令。

这里的君子的称呼更是明确,是指百官的称呼,当然西周初的百官不同于后来的百官。西周初是分封制,是宗法下的分封,凡我有官君子,是与周有宗族关系的(即血缘关系与姻亲关系),还认可为宗族关系。凡受封而有国有家者,而称君子。而君子所分封下的百姓称小人,是隶属于君子的。《周书》有两处出现了君子称法,不过《周官》被认为是伪书,伪书就是说不是西周初期的东西,是后人伪作的。那么《周官》里的君子之说也就不可当成是西周初期的说法了。那么,《周书》中唯有一例,就是《无逸》篇里的君子称法是可信的。大抵《尚书》很有争议,作为史料恐怕不大可靠。那么在《周易》一书之前,可作信史的当唯有《诗》了。

《诗》(后称《诗经》)里的诗歌被公认是大致最早创于西周初期,最晚的创作于春秋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