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僮仆(1 / 2)

云水泽营地。

新建成的棚屋外。

夜色下站着两个蓬面枯发的五尺瘦弱身影,一个叫乐,一个叫喜,他们的身世大致与安相同,都是战死者遗孤。

(秦尺一尺约23厘米)

不同于后世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秦国的婚姻是十分自由且极具特殊色彩的,甚至有后世自由恋爱的味道,若是夫妻感情不合,夫可休妻,妻亦可休夫;没有男子独大的不公平对待,甚至还为可能受不公平对待的女子设立了独具一格的夫有罪,妻先告的女性特权,在秦国没有夫为妻纲一说,更没有三从四德的痕迹。

无子嗣,夫妇死一个,另外一方可再嫁或再娶。

有子嗣,妻亡,夫可娶,夫亡,妻若想要再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之一,一是子嗣满了六尺身高或束发之年(女子为十四),即男子身高长到了六尺,或是年龄满了十五周岁,为成年,征得子嗣同意,未亡人妻可再嫁,但往往也只是入侧门为人妾奴。

二是死了丈夫,在村族里又无血缘亲眷的女子,无法延续生计,征得村族三老首肯,也可再次外嫁,但是外嫁的结果也与第一种好不到哪儿去,这就可怜了孩子,名义上虽是由村族养育,但是过的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凄苦日子,村人对这种遗孤称之为游孤或是游童。

安、乐和喜三个孩子年龄相仿,彼此间相差不足一岁,却过着相同凄苦的日子,于是,三个孩子走到了一块,三人当中,安年龄稍长,便被乐和喜拜为伯兄,乐和喜为弟。

三人虽为游孤,在伯兄安的带领下,虽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苦日子,却善于助人,从未在村族里行过窃盗之事,故而村族人也多对其援以吃食,得以艰难度日,最是生活不易,也最能异于常人的早熟懂事。

数日前,一文圣令将他们从昭武征调至云水泽,变身为邑户。

听闻家主是朝廷新晋封的五大夫,为大夫之尊的爵爷,庶民们不禁心下欢喜庆幸,纷纷领了种粮迁徙至云水泽,只盼新家主能快些带领自己过上焕然一新的生活。

等到了云水泽,看到还在初建的爵府时,庶民们升起的希望不禁被吹灭了些许。

虔心等待了几天,终于在惴惴不安中盼来了新家主吴嵩。

戌老率人上前与新家主交谈,新家主不仅没有爵爷的架子,还给众人带来了吃粮和农具,态度和蔼亲民,说话也和颜悦色,这才又让庶民们的心稍定了下来。

戌老在村族里德高望重,为村族长者之首,事后,戌老唤安等三个孩子至窝棚中告诉他们,爵府新建,家主身边又只跟着一个小丫鬟,身边定缺僮仆,这几日老夫也曾向邻人打听过,听闻家主也是微末出身,你等秉性纯良,何不趁机自荐卖命为家主僮仆,若得看起,以后便再不用过如今这般衣食无着的苦日子了。

阿公,爵爷位尊权贵,我等不过下贱庶子,他会看得起我们吗?听了戌老的提点,安很动心,可是看着自己沾满污泥的赤脚和破衣裳,三个孩子又自卑的低下了头。

孩子啊,阿公今年快六十了,也见过些世面,下午与爵爷在粮车边交谈,你也听见了,对我等一介庶民,尚能体贴入微,以礼相待,更不说家中下人了,如此后生,便已拜爵五大夫,定不会是薄情之人,家室焉有不兴之理?相信阿公的,不妨大胆一试,成与不成,就看你们的造化了。

僮仆,常年伴随主人身前身后,为主心腹,更有为主分死之责,据传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张子房,就曾以兵法训教出僮仆三百,个个悍不惧死,以作刺秦复国之用,公孙信受横阳君之托赴张府洽谈起义复国之事时,遭到张良的拒绝后,公孙信怒而讥其懦弱胆小,质疑张良三百僮仆的能力,张良当场拔剑递给一名僮仆,僮仆接剑,对着自己的手臂毫不犹豫的割骨削肉,且至始至终保持着无痛无悲的表情,公孙信只得讪讪而去次夜,新郑城里刀兵不断,火势冲天,韩建国二百栽余,与秦军交战从未赢过,那一夜的举事也没能更改必败的命运,无数满志之士被秦军绞杀殆尽,仅存的举事韩人奔逃进最后的据点,沉雄悲壮之下,点燃栖身的宅舍,最终化为一堆焦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