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宾眼看白磷弹在吐蕃大军军中发出阵阵爆燃,对吐蕃大军造成了有效的打击,他怒喝一声,带领先锋继续向吐蕃大军的阵型深处攻去。
王海宾坚持着安西军这一次突击的思路,他们以寡敌众,必须最大程度地打击敌军,才能获胜,而眼下最大程度打击敌军的重点就在于全力攻破敌军的大阵,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刺穿敌军的大阵,将整支吐蕃大军穿透,从根本上击溃敌军。
所以王海宾继续领军猛冲,他知道敌军有四万人,而且这些人是噶尔钦陵手下的老兵,要穿透他们组成的大阵谈何容易,但是方才在山口处与吐蕃大军先锋一战的顺利,以及刚刚以望风披靡的状态击溃吐蕃大军吐谷浑部的军队的战斗过程,让王海宾燃起了巨大的自信,他觉得他率军全力猛冲,或许真能穿透敌军的大阵,毕竟方才吐蕃的先锋有两万人之众,不是一样被他们穿透了?而且刚刚吐蕃大军已经发生大规模的溃逃,这简直是史无前例的事情,这样的机会,安西军必须把握!
所以王海宾义无反顾地全力冲入敌军深处。
薛绍跟随在中军,这次冲击的顺利也是出乎他的意料,谁都没想到会遇上吐蕃前阵大军溃逃的利好,薛绍眼看安西军士气高昂,他则是冷静地看着眼前的战局。
薛绍看得明白,眼前溃逃的吐蕃军队并不是吐蕃人,而是吐蕃阵中的蛮兵,很可能是噶尔钦陵从吐谷浑征召来的蛮兵,这些蛮兵溃逃的溃逃虽说意外,但并不难以理解,毕竟这些吐谷浑人不会真心为噶尔钦陵卖命。
薛绍看向此时位于安西军军队北边的吐蕃大军的中军大旗,只见那杆中军大旗挺立着,吐蕃大军的军阵围绕着中军的大旗布展开,看不出明显的胡乱,所以薛绍判断,除了这批蛮兵之外,生育的三万多敌军都是噶尔钦陵手下的嫡系部队。
所以眼下他们安西军是以六千敌三万余敌军,这可不是一个可以冒进的局面。
薛绍看着王海宾率领先锋继续冲向敌军的深处,几乎就是朝着噶尔钦陵的中军的方向攻去,薛绍紧张地掂量思考着。
这是冒进冒险的决定,以他们六千骑兵,能够冲破这三万吐蕃大军吗?
他们的白磷弹虽说仍然显出极大的杀伤力,但是眼前这批吐蕃军人已经见识过白磷弹的厉害,他们虽说没有能够直接遏制白磷弹的方法或武器,但是他们已经知道如何应对白磷弹的杀伤,比如如果被白磷弹的爆燃击中,立即伏地翻滚,尽快将身上的鬼火摩擦去,然后将甲衣脱掉。
薛绍留意到,这些吐蕃军人普遍穿着皮甲,而且脸上、手上绑着麻布,这都是对付白磷弹的法子,他们如果被白磷弹近距离击中,自然仍是会丧失战斗力,但如果是被白磷弹大范围的溅射击中,他们是有应付的办法的,如果被白磷溅到,他们可以脱掉皮甲,将手上、脸上的绑带脱掉,这样会有效地降低杀伤。
所以吐蕃人已经学会如何防御白磷弹,此时再使用白磷弹,已经起不到此前初使用时那般的威慑和惊吓效果,对付这些吐蕃人的老兵,想让他们因为白磷弹的攻击而发生以往那般大规模的溃退,这是不可能了。
薛绍再看这些吐蕃军人的姿态,他们虽说显得慌乱,也显得有些混乱,但这是他们遭到突袭的情况下发生的状态,随着战局趋于稳定,这些吐蕃老兵会度过慌乱混乱的状态,会进入他们熟练的作战姿态,那时候,他们会更加难以对付。
薛绍经过观察,他得到的判断是,他们这批骑兵很难穿透吐蕃人的大阵,他们最多能冲击到吐蕃大军的中军大旗的位置,也就是说,他们能够攻到噶尔钦陵的面前,他们奋力一搏,或许还能击杀噶尔钦陵,但是完成这个目标实在太过艰难。
而且他们攻向吐蕃大军的中军大旗,这或许正是噶尔钦陵想看到的,因为这样意味着他们六千骑兵会陷入三万吐蕃老兵的重重包围,那时候他们被困在五倍于己的精锐老卒的包围之中,他们骑兵失去了机动力,也就与步兵无异了,那么他们要与五倍数量的敌人搏杀,结果只能是被敌军剿灭。
就算他们真能击杀噶尔钦陵又如何呢?杀了噶尔钦陵,围攻他们的吐蕃大军就会溃散?
这是不可能的,那时候吐蕃大军的包围已经形成阵势,他们只会全力将唐军剿灭。
所以薛绍下了判断,眼下他们不能冲向吐蕃大军的军阵深处,如果他们这么做了,就是正中噶尔钦陵下怀。
安西军必须继续发挥骑兵部队的机动性,寻机扰乱敌军,必须继续保持着突袭和乱战的态势,不能让吐蕃大军稳定下来,不能让吐蕃大军发挥他们的人数优势。
薛绍当即下令,喝道:传令!避开敌军主力,游弋向东侧!另寻战机!
随着薛绍一声令下,身边的亲卫吹响号角,同时分散开去传令。
王海宾听见中军吹响号角,他暂缓了突进的速度,随即他得到后方传来的指令:避开敌军主力,游弋东侧,另寻战机。
王海宾一时感到惊诧,他的冲击势头正盛,此时让他避开敌军,另寻战机,他觉得这是让他放弃眼前可以取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