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吐蕃王朝的终战(1 / 2)

于是这支吐谷浑的蛮人军队就远不如以往作战时那般配合,他们面对吐蕃将领的驱驰,他们拖沓,往后退缩。

在以往的战事中,如果这支吐谷浑的蛮人胆敢如此怠战,吐蕃将领立即会拔刀相向,而且会在战后朝他们的亲眷问罪,但是眼下这支吐谷浑的蛮人明显的不配合作战,但是吐蕃将领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吐蕃军队内部混乱,控制力大为减弱,而且吐蕃将领都是明白人,他们看着来势汹汹的唐军,他们虽说有抵抗的意志,但是难免士气不齐,对于这些异族军队的掌控就越发放松了。

这支吐谷浑的蛮人军队眼看吐蕃将领对他们的控制也减弱了,他们更加是不配合作战,于是他们更加向后退缩,在他们的退缩之下,吐蕃大军的一翼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缺口。

对于身经百战的安西军来说,吐蕃军队出现一个缺口,安西军一眼就能看得明白,不止王海宾看得明白,众安西军的老兵看得明白,所以甚至不需要王海宾下令,众安西军的老兵自发地就朝缺口的方向攻过去。

薛绍依旧跟随在中军,守着中军的旗帜,他方才经历的吐蕃精锐突袭的危险,这就是他选择坚守中军旗帜的代价,这杆中军旗帜是安西军进退的最直观的传令器物,众安西军将士自发地以中军旗帜为核心组织攻防进退。

同时,这杆中军旗帜更是安西军的精神象征,只要中军旗帜高高擎着,安西军的将士就知道军队依然保持着阵型和秩序,如果中军旗帜倒下,众安西军将士就知道阵型和秩序被敌军攻破了。

薛绍身为主帅,职责就是守护中军旗帜,让安西军将士在作战中随时可以看见主帅和旗帜,这是安西军高昂士气的保障。

当然中军旗帜会成为敌军的首要目标,尤其在这以寡敌众的大战之中,敌军势必会集中猛攻中军旗帜的方向。

但是薛绍坚定地守着旗帜,面对这场大战,面对一同以赴死之心征战的众弟兄,薛绍已经将一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薛绍眼下策马疾奔,紧跟着王海宾率领的先锋攻向吐蕃军队左侧侧翼那个缺口,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薛绍与噶尔钦陵交手数次,他深知噶尔钦陵高超的军事素养,在噶尔钦陵领导的军队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这样明显的缺口漏洞,眼下的情况实在是太罕见了,不过这正是他率领安西军实施奔袭突击的目的所在,他们的袭击使得噶尔钦陵也不得不露出破绽,这个破绽就是安西军的胜机所在。

众安西军六千五百多名将士沉默如铁,他们弓弩上弦,兵刃出鞘,马槊在手,只有奔腾的马蹄声轰鸣,而没有其他声响。

疾奔片刻,王海宾率领的前锋如箭头般刺入吐蕃大军的左侧侧翼,径直攻入由吐谷浑军人组成的军阵之中。

众吐谷浑兵士眼看安西军冲他们猛冲而来,顶在最前的吐谷浑统领当机立断呼啸一声,转头便向南边逃去,他们的方位向南边奔去不到一里,就有一条小河,小河的对岸是一片树林,他们钻进树林就可以脱险。

这些吐谷浑军人已经看好方向,眼看唐军的目标是他们,看来是看准了他们无心作战,他们更是扭头便跑。

吐谷浑的兵士总计有七千多人,属于吐蕃大军中一支人数最庞大的异族主力,眼下随着吐谷浑将领率先逃走,顶在吐谷浑先锋后面的吐谷浑中军几乎是一哄而散,人马如蝗虫一般散乱着逃向南边,他们飞奔一里地只需要三四分钟,他们逃入河里面就脱险了,而且唐军人数少,对付吐蕃人的大军尚且顾不及,必定不会追杀他们,这简直是再便利不过的逃脱条件,这样十拿九稳的逃脱手段也加速了众吐谷浑兵士的逃跑。

一时间,吐谷浑七千兵士的前锋和中军都溃散了,在后腰还有三千多吐谷浑兵士,这些吐谷浑兵士大部分是比较忠于吐蕃人的部分,所以他们被安置在后腰,而且他们大多数的人马与吐蕃人的人马混杂在一起,受到吐蕃人比较严密的管控。

此时,这后腰的三千吐谷浑人马眼看唐人还没冲过来发生交锋,前边的四千多就溃散了,他们自是军心摇动,他们必定是很难挡住唐人的攻势的啊!

但是面对吐蕃大军的管控,这三千多吐谷浑大军的人马仍是一时不敢造次。

王海宾率领先锋猛冲,他看着吐蕃军队的先锋居然未接战就大规模溃散,他颇为惊诧,随之是士气大振,他与吐蕃人作战了半辈子,还从未遇见过这样的场面,吐蕃人的坚韧顽强是出了名了,看着这般未战即溃的场面,他简直觉得像是在做梦。

安西军面对敌军的溃散,大军依旧沉默如铁,王海宾率领众骑兵先锋长驱直入,他们没有管那些溃散的敌军,他们径直深入敌军的中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