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绍因为知道历史的轨迹,所以他深知如何安置和利用这些富余人口是个大难题,这个时代的君主就算再英明神武,他们也无法穿透时间的迷雾看清楚这个真相。
大唐在安史之乱以后天下分裂,中央政权再无法恢复贞观开元时代的权威,有诸多原因可以解释,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基础改变。
在安史之乱之前,大唐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就是大量无地无业的游民出现,这些人对地主阶级发起挑战,并动摇中央政权的权威。
安史之乱之中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利用的社会力量正是这些无地无业的游民,这些游民正是社会上最适合整编成军队的一部分人,大唐朝廷又不识趣地顺应了他们的谋反需求,主动让他们变成职业军人,所以他们一回头就摧毁了中央。
安史之乱后,大唐还延续了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中,大唐中央政府出现了多个试图奋贞观之余烈的皇帝,他们努力试图重振中央权威,发动削藩,试图重新将天下统入中央掌控。
但是这些皇帝的努力无一成功,削藩的努力尽数失败。
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分裂天下的各藩镇的社会基础支撑力量是无地无业的人民,这个社会基础力量的势力庞大,基于这个社会的状况,中央无法撼动藩镇存在的根基。
大唐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天下土地兼并严重,地主据有大量的土地,这就造成大量的人口失去土地,尤其是新增的人口更是生来就没有土地,在农业社会,没有土地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失业,甚至失去生存的根基,这些大量的失地人民必须寻找出路,他们基于生存的需求在社会上摸索,他们发现他们最好的出路是当兵去,当兵可以吃粮,还可以拥有武装力量保护自己,他们这些兵兄弟们团结起来,还能聚合成对抗地主富农、对付既得利益阶级的力量,他们将当兵这个职业干好了,不仅能生存下去,凭借着枪杆子还能获取更多的财富和地位,甚至还能压过地主阶层,所以占社会人口相当比例的无业人民形成了藩镇割据的中坚力量。
所以基于土地兼并之下大量失地人民的阶层的存在,大唐帝国的藩镇割据拥有强大的社会基础,这导致大唐的藩镇割据局面根深蒂固,帝国再无法回到大一统的局面。
至于宋朝,一直有着弱宋的绰号,大宋之所以是弱宋,主要是因为大宋的武力孱弱,对契丹、对女真、甚至对西夏,都处于屡战屡败的尴尬境地。
大宋的武力之所以孱弱,主要是因为军事制度的拖累,北宋在首都开封集中了百万禁军,这些禁军人数庞大,但是训练不佳,军队自主性、积极性不足,所以在对外战争中很难对抗异族。
北宋之所以要集合百万禁军,目的和唐朝是一样的,为的是将社会上的闲散人员、甚至流氓地痞收拢起来,养成军队。
包括北宋对于国内的起义造反屡屡用招安之策,就是将这些地痞流氓纳入军队,避免他们再行祸乱。
北宋又吸取大唐的教训,极力避免让军队拥有太多的自主权力,将军队集中在首都天子脚下,最大程度避免了国家武力反噬中央,但是这造成大宋军队不复大唐藩镇边军那种强悍的战斗力,终大宋一朝在武力上都积贫积弱。
在北宋灭亡之后,岳飞的岳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一下子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能够撵着女真人跑,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北宋朝廷覆灭之际,岳飞、韩世忠带领的军队得以摆脱中央的控制,成为岳飞、韩世忠的私家军,私家军的战斗力显然与中央禁军不可同日而语,也就是说岳飞、韩世忠成为了军权、财权自主的边将,就像大唐藩镇边将能够压制住异族一样,岳飞、韩世忠也能够打败女真人。
当然,大宋王朝的立国传统是不能允许岳飞这样的边将存在的,所以岳飞的悲剧不可避免。
在唐宋六百年之间,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土地被少数人占据,同时随着国家发展,民间富庶,生育率提高,形成大量新增人口,土地兼并加人口新增造成大量人民变成无地游民,因此国家采用募兵制将无地游民吸纳入军队,军队放在边疆,有充分的自主权,这就能够压制异族,但是边军边将可能反噬中央王朝,军队集中在首都,削弱军队自主权,朝廷亲手控制军队,这能保证军队的稳定,避免军队谋反的风险,但这造成军队战斗力孱弱,而且造成朝廷巨大的财政负担
在唐宋两朝,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无解的终极问题。
但是在薛绍看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法子,而且很可能只有一个法子,就是:对外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