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蹊跷死法(1 / 2)

无形的罪 子非鱼 1512 字 2021-04-08

随后我并没有继续留在现场,按照之前钟健他们的调查过程来看,传统侦破方式已经不太适用于此案了。在物证收集和现场细节勘察方面,陈意涵其实比我强的多,既然他都对此拿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来,我再埋头钻下去也只会是徒劳。

这时候我想起之前钟健所说的日记,死者的日记应该算是极其重要的物证,虽然从里面可能找不出什么有价值的线索,但很多东西就是怕一时大意而疏漏,证据和线索这些东西就怕缺少某一环,哪怕我们找到的只是一些看似无用的残片,但这些残片最终会形成强有力的证据链,侦破工作其实也就是在海量信息中捞取一些闪光点。

现在疑点最多的既然不在现场,那我们就应该回到目前最容易突破的方向上来,对于死者本人,我们的了解也还是停留在档案信息的查询,这方面如果取得突破,或许我们还能跳过这所谓的完美作案现场。

“那个日记本呢,我想看看死者曾经记录过的东西。”离开别墅后,我耸了耸肩看着钟健:“你提出的第一个疑点现在已经成了一潭死水,既然这个作案现场的确很完美,那哦我们就先从死者的生平开始调查吧。”

“当然,我们现在也正在往这方面努力,我刚刚说的第二个疑点虽然玄乎,但至少有迹可循。”钟健答道:“吕晓范不仅在死前表现出一段时间的惊慌,她的日记中其实也有提到过这种莫名恐惧,虽然不清楚她本人对自己的安危为何会有这么敏锐的直觉,但现在其实不可排除凶手是他意料中的某人,不过她写的文字实在太过于诗歌化,隐藏在文字之下的东西我们不太好提炼,所以我们制作了副本,准备让一些专业的老师来试着解读。”

“照你所说,这些东西用来作为证据实在太勉强,毕竟诗歌所包含的东西太抽象,我们不可能凭空臆断她的真实想法。”我皱起眉头:“但咱们就这样把原本交给一群文学老师来解读,恐怕也有些隔靴搔痒的意思。他们最多从文学角度做出某些解释,但这些人并不了解死者的生平经历,诗歌这东西参杂的作者主观思想很重,咱们恐怕还是得自己来做这件事。”

“自己来?反正我是干不了这个。”钟健一听我说要去解读什么诗歌,整个眉毛几乎拧在一起:“咱们都不是这块料,这些句子我多看几次就觉得头皮发麻,更别说从里面找出与案情相关的信息了。”

我瘪了瘪嘴,宽慰道:“稍微想想就能知道,既然一个人长期处于某种威胁之下,那他必然会在平时生活中有所表现,就比如这栋别墅的过度装修。她将落地窗全部封死,然后把卧室的窗台也改造的极其狭小,这就说明她极度缺乏安全感,而且不希望别人窥探自己的内心,但这种表面上内向的人必然会有一个抒发感情的通道,这样的话,她的日记应该全部在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就算这样,我也觉得咱们队里找不出这样的人才来。”钟健冷笑道:“队里这些糙老哥们儿谁有几个心眼儿我一清二楚,能看懂这些酸诗的估计不存在。”

“行了,现在除了这条路子,咱也没有其他办法,行不行好歹等试试才知道,死马当作活马医吧。”我有些不耐烦地说道:“给我发一份照片拷贝,反正这东西也的确算是重要物证,就算我从诗歌本身找不出漏子,我从笔迹和日记本上其他痕迹也能看出点什么来。”

钟健听了这话,便不多问,直接把电脑里的压缩文件给我挪进了手机,而接下来我也暂时不急着解读这些诗歌,现在事情还多着,至少尸体这方面我还一无所知。我告诉钟健,今天咱们暂时收队,并且将诗歌发给人手一份,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注释,这些笔记最终汇集给我进行甄辨。

而现在我要去的地方则是市局的解剖室,毕竟整个案子让我最吃惊的事情是在尸检方面,根据我对方冷的了解,如果两天来她都没能有什么进展,那就说明尸体一定存在某种不可名状的疑点,而且对方冷来说,她好像头一次遇上这么棘手的尸体。很多事情总是相对应的,往往在找不出任何疑点的地方,就存在整件事的最大疑点,就比如之前的民工诱导自杀,尸体若不是被三番五次检查,最终也不可能发现那些致命线索。

在赶往市局的路上,我大致将这些诗歌翻阅了一下,图片是用高精度扫描仪上传的,每一页纸张的细节处都能局部放大,但现在我也只是想看看诗歌内容,毕竟这种物证校验工作所需的时间很集中,现在做这件事为时尚早。

这是个精致的黑色皮册子,小册正面烫着金字,但由于文字是用拉丁文烫的,内容我暂时也无法读懂。本子的扉页,是引用了美国60年代某新左派代表人物的几句名言,看上去杂乱无章,而我对此也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