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权位:扰乱心绪的“身外之物”(2 / 2)

公元前237年,秦国宗室贵族利用各种借口要求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不甘这样走下历史舞台,于是他写了《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

秦王看了《谏逐客书》深受感动,于是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他佐助秦王政,用了仅仅10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大业。李斯当上丞相以后,利用权职,大肆改革。历史上著名的惨剧“焚书坑儒”就是李斯为了打击儒生诽谤朝政而实行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李斯害怕自己的权贵地位因先帝的去世而受到影响,于是为了保住他的利益,他和赵高狼狈为奸,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他一生精明,却万万没有想到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李斯就是因为私心而一时糊涂,从而落了身死族灭的下场。他临刑时和他儿子抱在一起痛哭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试想,倘若李斯早就有一颗平和之心,淡然地看待权贵和地位,能够做到天天牵着黄狗打猎这点要求就满足了的话,又岂能被赵高蒙骗,卷入一场黑暗的政治陷阱中呢?

平和之心,贵在淡然。《道德经》中对于平和之贵也有过如此评价:“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古代的圣人告诉我们,如果对于荣华富贵和屈辱不能淡然对之,这不是圣哲之人的举动。要做到荣辱不惊,必须首先在心态上放平稳,不能仅仅因一些得失迷失了心智,做出一些后悔的行为。这些不明智的行为,小则影响一时,重则影响一生,可谓得不偿失。

有一颗平和的心,就要做到淡泊名利,分清是非,懂得生命中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随缘不仅仅是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更是处于这个风云瞬变的时代所必需的一种心态。平静地面对风雨大浪、因果得失,才是成大事者的一种气魄。

人生在世,无论是面对荣华富贵、位高权重,还是面对穷困潦倒、失权失势,都要以一颗平和之心处之。有了千斗黄金,换不来诚心一笑;有了天下权势,换不来健康的身体。人生的价值在于活得快乐和幸福。然而,生命是否快乐和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一颗平和的心比一颗计较利益得失的心更容易看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