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打电话中的“气不顺”
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打电话给一家报社,询问这家报社广告部主任的电话。他声明是来做广告的,而且想长年做下去。报社的文字编辑梁小姐接起电话后,颇不耐烦地说:“广告部的人长年在外面跑,你要么打电话到他家里去,要么打他的手机。”这位总经理说:“对方的手机似乎出了毛病,可以把他办公室或家里的电话告诉我吗?”梁小姐用嘲弄的语调说:“你问我,我去问谁?”
总经理有些不高兴,大声地说:“你们报社怎么这个态度?做广告是养活你们全体的,老于(广告部主任)吃尽千辛万苦才跟我们谈下来,总不能到了临签合同的时候倒被你们冲掉。”也许是被总经理居高临下的口吻所震慑,梁小姐的态度转变了,改口说:“我替你找找看。”总经理便在电话这头听到窸窸窣窣翻纸的声音,最后,梁小姐在电话里报了三个电话号码,总经理立刻追问说:“哪个号码是近期的?”梁小姐随意地说:“我也不知道,一是广告部的人天马行空,通信手段多变,跟我们不搭界的;二是单位里的人做完事就走,互相之间从来不管闲事的。”
总经理挂上电话后有点失望,确切地说,是很失望。他没有对梁小姐亮出他的最终来意:按照老于的要求,他所在的公司不仅想成为报社的广告大户,而且,为支持文学事业,他们还打算每年无偿支援报社20万元,成为一名“慧眼识珠”的“文学伯乐”。现在,总经理却对自己的决定充满疑惑:他应该支持这样一家报社吗?同事之间已经很久没见面了,但他们却觉得心安理得,并不觉得彼此之间应该扶携互助……这样的报社会有前途吗?每年给它注入20万元的资金就能使它生气勃勃吗?
最后,在广告部主任老于的好说歹说下,这位总经理最终同意了在报社做两期广告,但无偿援助和成为报社“协办单位”的事,他却只字未提。老于在洽谈会上对总经理使尽眼色,眼珠子都红了,却无法挽回事情的结局。
梁小姐的一席回话带给这家大公司的变化是:总经理回到公司后,立刻就要求各部门经理回去打印每位职工的通讯录,并且要非常详尽,打印好后张贴在每位职工的抽屉侧面,从此以后“你问我、我问谁”将列为接电话的禁语。
在美国,一位书商打电话给一名小说界怪才的经纪人,想知道经纪人对小说家的全部创作动态和成效是否了如指掌,就问他如何与隐居的小说家取得联系。其实,书商明明知道小说家习惯在创作期间拔掉电话。但这位经纪人却没有被难倒,他告诉书商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内,穿睡衣的小说家会去代邻居遛狗,此时打邻居家的电话即可找到他。书商的反应可想而知,从此,他跟经纪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赖关系。而这仅仅是因为经纪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电话号码,他没有略带嘲弄地说:“你问我,我去问谁?”
这是接电话的修养,它能表现出你的礼貌,表现出你的耐心,从而把接听效果做到最佳。
接电话时必须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说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此外,还要注意听取对方对有关问题的表达方法。如果对方说得不清楚,可以客气地让其再重复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