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奈特·弗兰是当今新西兰著名的女作家,20世纪四五十年代,她在一个道德严谨的村落里长大。那里,也许是生活艰苦的缘故,每一个人都显得十分强悍而有生命力。只有她和别人不一样,从小就极端怯懦,整天待在家里,有时宁可被别人嘲笑也不肯轻易出门。父母很是替她担心,经常在她面前叹气,唠叨说这孩子如何的不正常。不正常?她从小听着,也渐渐相信自己是不正常了。在小学的校园里,同学们很容易地就成为可以聊天的朋友,她也很想和他们打成一片,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以前没上学时,别人很少和她交谈,似乎认定了她的语言或发音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家人也只是叹气,从来就没有想到和她多聊几句。入学年龄到了,她被送去一个更陌生的环境,同学们个个说话流利,相比之下,她似乎还处在学说话的程度。于是,她真的显得不正常了。小时候,兄弟姐妹们一听到爸爸下班的脚踏车铃声,就会兴高采烈地跑到院子里缠着爸爸要一些粗糙的糖果。只是,有时不够分,站在后面那个伸出手来却总是落空的,肯定是她。
从家里到学校,从学校到进入社会,简奈特始终游离于她生活的圈子之外。大家觉得她很奇怪,因为她总是喜欢用一些奇怪的字眼来描述一些极其琐碎不堪的情绪。家人听不懂,同学听不懂,即使是自己最崇拜的老师也认定她是一个患有严重呓语与妄想症的孩子。
感觉自己“游离于社会之外”,觉得“大家看自己的眼光很奇怪”,这不是别人的错,原因在你自己身上。你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对一切社交活动都不感兴趣;你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即使有人约你出门也总找各种借口推脱;你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心里话从不对别人说,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也绝对守口如瓶……没错,这些就是形成你社交困惑的病因所在。
个人要在集体中才能生存,个人的行为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影响。所以,你不能排斥社会,和社会作对,那些愤世嫉俗的念头只会让你显得更加脆弱和可笑。
其实,对焦虑情绪进行进一步剖析,就会发现焦虑是因为没有很好地调适自己的心理。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言行举止、吃喝穿戴都要“看着别人做,做给别人看”,实际上那是错误的。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社会性动物,人本身是极具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意象”,每个人的个性、能力、社会作用等,都是他人不可替代的。所以,要排除来自社会的压力所造成的焦虑,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想法、活法。
当然,摆脱社会焦虑症最好的方法是与人交际。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扩大个人的交际圈,同时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快地融入社会,友好地看待社会,就不会整日忧心忡忡,甚至产生抵触和反抗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让自己坦然、真诚、自信,充满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你的人格魅力,就会赢得成功。
不要“看着别人活,活给别人看”,要问一问自己:我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我是谁?我是不是每天都有所进步?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以自我评价为主,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对解决任何问题都无济于事。要学会心平气和、乐观、勇敢、自信,这是克服焦虑的精神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