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易坏事:小不忍则乱大谋(1 / 2)

气易坏事:小不忍则乱大谋

《孙子兵法》指出:“主不可以怒以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武认为,国君不可以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为转移,合于利则动,不利则止,这才是理智的行为。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张飞闻讯,悲痛欲绝,严令三军赶制孝衣,为关羽戴孝,逼得手下将官无奈,最后铤而走险,将其刺杀。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举兵伐吴。诸葛亮、赵云等人苦苦相谏,都无济于事。这时的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结果被吴将陆逊一把火烧得溃不成军,数万军士丧生,刘备本人带着残兵败将退归白帝城,羞愧交加,一命呜呼。蜀军从此一蹶不振了。

而与刘备、张飞相反的是,一个人因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最后获得了成功,他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多谋善变,遇事极为冷静,从不为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司马懿知道蜀军远来缺粮,求战心切,加之诸葛亮足智多谋,难以对付,于是据险扼守。诸葛亮求战不能,果然引兵退回。魏将张郃请求截击蜀军后路,司马懿不允,只是尾随观察。到达祁山后,诸将纷纷请战,司马懿登山修寨,依然不允。众将当面指责他畏蜀如虎,他不加理会。5月,众将向司马懿施压,伺机进攻蜀军,结果战败,只得退守营寨。6月,诸葛亮退军,张郃追击,结果中伏身亡。面对诸葛亮咄咄逼人的进攻,司马懿从来不与其争锋,甚至在诸葛亮赠送他妇人首饰羞辱他时,他也欣然接受,忍辱负重,仍旧按兵不动。诸葛亮无奈最后在壮志未酬的忧愤中死去。失去诸葛亮的蜀国,再也无法对魏国构成严重威胁。

由此可见,是否能理智地处理事情,有时就是事情成败的关键。大事是这样,小事也是这样。

司马懿在权力上的争斗也善于使用“忍”字。

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在皇宫值班。

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说:“大权不能分给外人啊!”他们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在重要的职位。

对此,司马师和司马昭气得哇哇叫,准备带领人马去攻打曹爽。而司马懿看在眼里,却装聋作哑,并且向魏少帝上表说自己年纪老了,又浑身是病。从此不再上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