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当一个“成功人士”突然间发现自己拥有的一切都不再真实,所有在乎的人和事,随时都会化为灰烬,这时哪怕一个毫不相关的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都会刺伤他。他万念俱灰,自己生命中永远不可替代、无法复制的那一部分,就会从此消失。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悲伤、悔恨——为什么当时自己没有做出另一种选择:不要让儿子去参加这次比赛,不要去那个加油站,不要打开自己的远光灯……随后,在彻底的绝望中,诅咒这个世界,诅咒信仰的神明,诅咒自己。
翻翻报纸的社会新闻版我们会看到类似的故事:被解雇的职员闯进办公室,持刀刺伤自己的上司;看上去唯唯诺诺的丈夫,杀害自己的妻子之后自杀身亡;品学兼优的留学生,持枪袭击同胞,震惊校园……他们的亲朋好友总会在事后感叹:“他看起来是个很不错的人,真不敢相信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他们没有看到,那些积压在人心里的愤怒,是如何在长期压抑中逐渐膨胀,最终变得不可收拾的。
内心压抑的愤怒始于否认、沉默和回避,积压久了会让人从心里面垮掉。在冲突之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没有生气,只是挺失望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说这话的人,确确实实是生气了,只是他自己不愿意承认而已。但是否认并不能让怒气消失,他们更愿意躲开惹自己生气的那个人和那种场景,刻意保持距离。
这是被压抑的愤怒。郁积的愤怒通常会以一种被称为“消极攻击”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对别人的要求不理不睬——你让他干什么,他偏不;你指东,他偏要打西。
愤怒是为了让人们能积极地去面对那个伤害了自己的人或事,如果人们没有这么做,愤怒就会累积。
心理学家称:“如果多年来我们一再遭遇委屈,我们情感的承受力就会耗尽。”这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我们会把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愤怒发泄在身边的人身上;其二就是变得抑郁,感情会渐渐枯萎,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变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第一种情况会产生破坏性的行为,第二种情况就是绝望了。
生活中,愤怒无处不在:夫妻间吵架拌嘴,员工对老板的抱怨指责,孩子顶撞父母或者父母责骂孩子,甚至下班路上的拥堵,也能让我们坐在车里,一边狂按喇叭一边破口大骂……
从小到大我们被一再告知发怒是不好的,那些直接或者间接的生活经验也让我们知道,发怒的“破坏力”有多大——失去朋友,得罪亲人或者丢掉饭碗。可问题是,当我们“怒从心头起”的时候,如果没有适当的渠道发泄的话,我们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绝望。
因此,有了怒气的时候,不要憋在心里,而应当想办法进行疏导。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能做出的最好反应,就是承认自己受了委屈,并承认再与那个伤害自己的人争论也无济于事,于是决定接受这个事实,拒绝让已经发生的事情侵蚀自己的幸福感。这是处理愤怒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