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极伤心:生气的极端是绝望(1 / 2)

气极伤心:生气的极端是绝望

当一个人遭遇尴尬、侮辱、被拒绝、不公正的时候,便会产生极大的愤怒,如果反抗未果,则会变成失望,最后变成绝望。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要数屈原了。

心怀政治理想的屈原,在内政上提倡变法,主张限制贵族特权,选贤举能,发展经济;在外交上,坚持联齐抗秦的合纵政策。屈原的政治主张符合楚国的长远利益,却触犯了某些贵族阶层的既得利益。在楚国内部,以上官大夫公子兰为代表的贵族阶层,或出于妒贤嫉能,或出于维护自身政治或经济利益的目的,相继成为屈原的政敌。

公元前313年,秦国重臣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并欺骗楚怀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给楚国。”楚怀王不顾屈原的强烈反对,与齐国断绝了关系,从而瓦解了合纵抗秦的联盟,并罢了屈原的官。

屈原很愤怒,愤怒楚怀王的昏庸。

当楚怀王知道张仪只是戏弄自己时,很生气,先后两次兴师伐秦,却因失去合作伙伴齐国的接应,被秦国打败了。此时的楚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屈原复出。

而此时,还是那个张仪,贿赂了楚国王后郑袖等贵族,他们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楚怀王竟与秦王结下婚姻关系。待出使齐国的屈原回来后,木已成舟。这次,屈原遭到了流放。屈原愈加愤怒。

公元前299年,秦国又攻打楚国,夺取了楚国的8座城市。趁此形势,秦昭王“邀请”楚怀王在武关相会。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他力劝楚怀王不要赴会,楚怀王不听。结果,楚怀王一进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并劫往咸阳。不久,楚襄王即位。

屈原斥责公子兰不该劝楚怀王进入秦国,以致楚怀王死在秦国,又斥责公子兰不该怂恿楚襄王向秦国屈膝投降。不甘处于政治下风的公子兰向楚襄王进谗言,楚襄王听信公子兰的话,屈原便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至此,屈原愤怒到了极点。

合纵抗秦,进而统一六国,是屈原胸中的政治理想。然而,残酷的现实将这一理想撞得粉碎。如果说屈原第一次被流放心中虽有愤怒,但对楚怀王还心存一丝幻想,那么到了第二次被流放时,这种愤怒已经演化为绝望。屈原觉得别无选择,于是投汨罗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