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与少年》(男人的浪漫)
这段故事出自一个15年入伍18年退役,而后在社会上谋生两年的傻小子的故事。
也许作为一段部队有关的故事,没有硝烟热血有点剑走偏锋的窜味;但是很遗憾我短短的三年从戎生涯里还真的没有那些犹如《我是特种兵》里的传奇色彩。从入伍到现在给大家讲述这段故事历时五年,从一个浑浑噩噩的学渣到现在三观齐全的少年。我希望我的这一段并不精彩但是正能量的故事可以让当初跟我一样的男孩子少走一点迷途轨道正视这个不完美但是最好的时代和国家。
作为一个底层的打工人,我审视自己目前的情况。可以说是很无奈,退伍以来去谋生学习一些技能,结果一场疫情让我的计划出现了让我和所有同时期的人欲言又止的无可奈何的现状。
疫情期间的新闻是让人揪心和温暖的,人往往在事发的时候才会看到那些负重前行的高大身影。疫情爆发的2019,我退役已有一年。一个二十啷当的少年天天紧跟着新闻联播的脚步去关心这个世界的变化,这不是一件普遍的事在这个信息爆炸发达的年代你我这般年岁的少年很少有人看新闻联播了。我问过许多同龄和比我大的人为什么不看?他们的回答让我难堪。
新闻是对现实时政的报道,然而在这个缤纷世界里很多人很多爆料让绝大多数看客有很多渠道和视角去看待任何一个问题。所以在刺激心理的作用下很多人选择相信那些大胆臆测的新闻达到自己猎奇的心理接触他们认为正确的思想观念。
这是——一个热血青年正确的选择
但是我希望看到这段文字的朋友们听一听我的故事,用故事里的态度去审视一下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如果可以这份对事物追求真实的态度可以用在学习生活中来提升自己那就太好了,不要去恶意揣度这个世界的丑陋与否。那虽说不是与你无关,但是你的态度会让那些负重前行的人心寒。
我不标榜自己的道德,我作为一个财富不能自由。事业不的成功;现实发展情况也受阻的愤青我也有一肚子的苦水和负能量。但是看到那些白衣战士,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所以疫情期间百无聊赖的人回忆起了他的过去。
15年初秋9月
绿皮火车在三晋大地周围画了一个大大的圈,两个身着绿色衬衫,肩扛黄色星星的军队干部带着一帮大头兵前往四川盆地。二十来个山西精壮后生仔火车上忐忑不安,心理缠着两份思量;一是走时父母依依不舍的面容,二是对从军生涯的惴惴不安。这两点的思量细细分辨一下又有很多的意味。能够给予结束这份不安思量的办法就是时间,硬着头皮去面对时光荏苒把你带到惴惴不安的军旅岁月。
在这次旅途中我很吃亏,与其他向往军旅的同期不同。我就是单纯的大学无望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入的伍(不要笑,这不是一个龌龊的事。很多人粉饰自己的从军理由,但是在时间的沉积下很多人会爆出内心真正的想法。一开始我也对自己有这份态度而琢磨良久;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点下作。但是事实告诉我持相同想法的在这个绿皮火车里占据上风。只是鄙人有一说一的性子让这份有些上不得台面的想法并没有粉雕玉琢而已)。话说回来我在这帮子志向并不远大的晋商之后为什么吃亏呢?
我是一个闷葫芦的人,一腔热血只在没有削掉葫芦嘴的闷腔里晃荡。那时心头最爱是日本漫画,《火影忍者》《死神》什么的心里门清。但是来到现实我对部队可以说是七敲开了六窍——一窍不通。与我一起的同乡最起码看过《士兵突击》,而我那时脑子里只有漩涡鸣人的风遁——螺旋手里剑。这也是我不懂的掩饰自己从军意向的原因之一吧。毕竟如果当时我看过《士兵突击》我一定会向成材一样的去当兵。然而事实啪啪打脸,不是那种难堪的打脸。而是说不出来的打脸,后来的故事我们后话里慢慢说;但是我还是意难平的漏个风我之后的经历成材和许三的经历和感受我都体验过。
社会和部队是一样的,因为人是一样的。就像岗位应聘,来之前千好万好你说什么都好。去了之后现实打脸;你还没出说理。
带兵干部是一个连级干部,十分幸运的他是我们营的干部。虽然不是直属手下当差,但是秉承着部队里一个时灵时不灵的准则(工作中我们是上下级关系,生活中我们是平级的好同志!)。我曾在千载难逢独处的机会里递了一根烟开始了如下谈话。
“叔,能这么叫一次你么?”
“嗯?一根烟就要让我当你叔?”
“哎,也不是。主要是那时我的带兵干部么,你把我从老家带过来的。火车下我妈和武装部的人都叮嘱我有事找你多帮忙哩。”
“屁话,在这哪有谁帮谁的。都是个人造化,再说那你我那次带的兵?”
“你带过几次?”
“不记得咯,没有五六次也有七八次了。”
“这也不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