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上海老饭店和小意大利区,正好是在lberry街的南北两头,往北走到尽头,街道两旁便是大大小小的意大利餐馆、咖啡馆和杂货铺。有一年大年初一,我和小玲先逛到小意大利区的杂货铺,买了新鲜的通心粉,然后掉转头往南走,准备到上海老饭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说来或许你不信,出国这么久,我还从未和家人坐下来吃过一顿团圆饭,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出乎意料的是,沿途我们看见每一家中餐馆门前都排满了长队。我心想,糟了,这会儿想坐进上海老饭店大概有难度。果然,我们还在马路对面呢,但见饭店门口已是一条长龙,几乎全是老美。我俩乘兴而来,绝不能空着肚子扫兴回家。于是我走进饭店,询问老板娘得等多久才能上座,老板娘告诉我大约一小时。
太久了!无奈中我决定点几个外卖带回去。在等着外卖的空闲放眼望去,十几个桌面上除有一桌亚裔外,像模像样手拿筷子、津津乐道坐在那儿的全是白人。没想到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为了在传统的中国年里吃上一顿中餐,竟然甘愿耐性极好地等待。我感慨地对小玲说:“这帮‘美国佬’平时神气活现的,但是在中华美食面前,一个个都恭恭敬敬,倒透着几分可爱!”
久而久之我留意到,生活在纽约的老美几乎都是中国通的美食家。他们不像其他外州的美国人,只知道甜酸肉、蘑菇鸡片和宫爆鸡丁这些“美国化”了的中国菜。纽约的老美会按照他们的喜好,去寻找不同菜系的地道中餐馆,以满足舌尖上的欲望。比如曼哈顿第五大道上的“五粮液”饭店,是典型的川菜馆,我每次去那儿吃饭,店堂里也是老美要比中国人多。
因此我不禁联想到,企业要么做大做强,要么做小做精。虽然目前中餐馆还无法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做大满足大众,但中餐馆小而精的特色菜系,亦能展现自己的特色服务小众。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百年不衰,也未尝不是一种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