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生赞许的目光中,苏言坐了下来,感受着四周惊诧的氛围,心里不禁有些小得意。
但他却又并非如众人所想的那样,提前预习并背诵了今日的课文。苏言之所以能如此流利地背出这浩然正气,原因无他,而是由于当日在小院中,夏太常教他修行的,正是这所谓的“浩然正气”。
说起来,东旭国这部启蒙经典“圣人训”,倒还真有些妙处。它是将历代诸圣一些重要的言行记录了下来,编撰、归纳成册,供后人瞻仰学习,又被用作朝廷选拔、考试的依据。
而与此同时,这些被精心挑选出的,最能够代表一位圣人思想的语句,却又往往便是他们立道、成道的根基所在。因此,在这部“圣人训”中,经常可以见到“仁道”、“浩然正气”、“天人感应”等各大诸圣法门的精要字眼,只不过是没有具体的修行手段罢了。
苏言端坐在位置上,一边听着先生讲课,脑海中却不禁想起了自己所学的,由孟圣开创,又被儒门历代先贤完善而成的修行法门——浩然正气篇。
当日,夏太常于小院中传授了苏言这篇筑基法,更是言道此为元气境界天下第一法门,可着实让少年心神一阵动摇。
“此浩然正气者,集义而成,直抒胸襟,至刚至大,心中道义不灭,则元气无穷无尽,以至于圣人所言‘充塞于天地之间’……元气修为天下第一,信之有也。”苏言在心中默默想道,回忆自己数月来的修行摸索,虽不知与其他同龄修士相比进境如何,但自忖应当是不弱于人。
虽说苏言只是个普通乡下孩子,既无海量的修行资源供给,亦无各家典籍经注可供参考,但他身边却有夏太常这等举世难寻的良师为其解惑,尽管后者指点的也不多,往往每隔十天半个月才会提点一次苏言的修行,但却胜在眼光卓绝,字字珠玑,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言修行过程中的错误与隐患,无形中,倒是令后者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
而由于已学过了“浩然正气篇”的缘故,今日先生所讲的东西,对苏言来说实在是有些枯燥乏味。他坐在位置上神游天外,一会儿在脑海中思索模拟元气运行路线,一会儿回忆起夏老人上次给他指出的误区,一会儿又幻想着将来去修行新的功法神通……
不知不觉间,一堂课便已悄然过去,四周的少年们都开始自觉地收拾东西,互相交头接耳,面上露出些许兴奋与喜色,就连台上的先生也一改往日严肃的面孔,收了手中的戒尺,笑着对台下的众小道:
“好啦,再过几日便是年关了,今天便是咱们学堂今年的最后一节课了!大家都回家放松一段日子,过个好年罢!记得,有空了还是要看看书,可别来年回到这里,发现书上的字一个都不认得了!”
“好——先生再会!”
跟着诸位同窗一齐向先生道了别,又听到先生宣布了放假,苏言这才突然记起来,原来再过上几天,便到了年关时节了。
………
“嘭——啪!”
伴随着街头第一声炮仗的炸响,徊云小镇迎来了年关,又到了镇民们结束一年的辛劳,可以回家与亲朋好友同乐的时刻。
不过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这个年关,却似乎有些不太安生。
前些时候,依山城中传出了一则令人瞠目结舌的消息:夏府的老太常,两朝元勋,九卿之首,儒家当代亚圣人,竟是于日前溘然长逝了。
消息一出,瞬间震动了整个依山城所有的权贵大户们,据说,就连当时正坐在堂上悠然饮酒的依山城主,都惊愕地捏碎了手中名贵的夜光杯,瞪大了双眼盯着前来报信的侍从,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然而,似乎事实便是如此。
很快,依山城的夏府门口便高高地挂起了白幡,全府上下哀声震天,动静甚大。城中各大家族纷纷派人前去悼念,表达了对太常大人的哀思与敬仰,末了,依山城主更是亲自下令,令全城的百姓都要一同哀悼,共为夏老太常守灵,倒是一下子把城中的年味冲淡了不少……
苏家铺子里,今早刚从依山城回来的苏父,正煞有其事地说着自己在城里的见闻,已经自学里放了假的苏言,则与母亲坐在桌边,一边包着饺子,一边时不时地插嘴问几句:
“爹,那照你这么说,今年依山城里那些唱戏的、摆摊的人难道都不出来了吗?”
“当然了,城主大人都下令了,全城悼念夏太常,哪还有人敢撞这个枪口去摆摊?就算是要挣银子,那也得学会审时度势不是?别说摆摊、唱戏了,我看那城里那架势,这个年只怕都过不舒坦。”苏父回答道。
“唉,真扫兴——以前每次年关的时候,城里的摊上都会有不少好玩的东西的。”闻言,苏言不禁撇了撇嘴,感觉有些失望。
倒也不是说苏言心心念念着那些玩物,主要最关键的是,那所谓的夏太常亡故,很显然就是个假消息,夏太常的现状如何,还能有谁比自己更清楚?苏言暗暗腹诽,忍不住吐槽那位依山城主真是没事找事,都没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火急火燎地要搞什么全城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