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被魏立喷了一脸口水的伍长连忙指挥自己的四个手下将拦在城门处的拒马给搬开了,站在一边弓着身子让马伟的马车通过。
马伟坐在马车上朝着魏立一拱手,用感激的眼神朝着魏立看了一眼。
魏立精神有点恍惚地点了点头,从他的黑铁头盔的边上,可以看到不断滴落的汗珠。
现在虽然是天气燥热的夏末,但是在中午的那一场雷雨之后,气温已经降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魏立还大汗淋漓的情况就只能用一种可能来解释了。
那就是来自刺史府的交给他的那道法令了。
驿站的驿丞中,有着宋扬的熟人。所以早在魏立和洪雕接到自己的法令之前,宋扬就已经将帛书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看得清清楚楚了。
在那道专门下达给魏立的法令中,没有一般的公文套路的开头,也没有任何上级对下级的寒暄。有的只是几行潦草的隶书,和言辞凌厉的语句。
马伟在从宋扬的口中听说了这道不合常理的法令后,在脑海中已经想到了在起草这道法令的时候,刺史耿鄙的愤怒之情。
县尊大人被刺杀,身为负责枹罕城治安的郡国兵的屯长,当然不可避免地负有重大的责任。
如果刺史耿鄙想要找人来泻火地话,那么魏立首当其冲地会第一个成为县尊大人的陪葬。
那么现在魏立如麻的心情就可以理解了,这就是官场,即使是碌碌无为,也有可能被卷进历史的潮流中,成为无辜的存在。
下了马车,马伟走在光洁如镜的石板路上,现在枹罕城中的行人已经少了很多了,之前的那个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枹罕城似乎已经被这场突然的雷雨而洗去,剩下的只是一个冷冷清清的城池。
受了这些不好的影响,就连一向生意不错的青柳楼这次也变得有些萧条。
马伟来到青柳楼的时候正是下午,按照往常,此时的青柳楼应该早早地迎来了第一波的客人。可是现在,整个青柳楼中就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酒客在一楼喝酒,至于一直火爆的二楼雅座,更是一个人影都没有看到。
为了达到见面的隐蔽性,马伟在进了城之后,就将马车停在了王府里面,自己则是换了一身普通的衣服。连侍卫李渊都没有带,就一个人来到了约定中的见面地点ashash青柳楼。
没有仪仗随从的马伟自然不被有心人发现,他上了二楼,选了个靠窗的座位。将那半边玉璧轻轻地放在桌边,就扭头看向了窗外的景色。
雷雨冲刷之后的枹罕城焕然一新,但是马伟的心中却丝毫没有欣赏这些难得一见的美景的意思,他的心中,渐渐浮现了即将和自己见面的那个人的资料。
唐周,这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在汉末风云际会的历史上,也只是如同昙花般一现。
此人之所以能够出现在汉末的历史上,不是因为他是什么良臣猛将,不是因为此人掌握着什么过人的技艺,更不是因为此人有什么造福大众的技艺。
恰恰相反,若是说太平道掀起的黄巾起义有一半的失败是败在了大汉仅剩的那几位良将手中,那么可以说剩下来的一半正是因为这个名叫唐周的弟子。
在黄巾起义没有爆发之前,这个唐周是大贤良师名下的亲信弟子。
每一位太平道中资质不错的信徒,都会得到大贤良师张角的青眼相加。而在这些侄子不错的信徒中,会有那么几个特别幸运的人,被大贤良师选拔为亲信弟子,从而被委以重任。
在唐周的同门师兄弟中,唐周所承担的任务绝对是最重要的。
较之于程远志等人的组织信徒,唐周所承担的是最艰巨的外交任务。
正是在黄巾起义的前期,就是这个唐周在联络京城中的宦官们的时候,出人意料地向官府告发了张角等人的计划。
震惊的朝廷,立刻采取了行动。
尚在京城中组织信徒的大方马元义被车裂,官兵开始大力逮杀信奉太平道信徒,株连千余人,并且下令冀州追捕张角,而张角等人也被迫将黄巾起义提前了一个月。
准备不充分让黄巾起义埋下了失败的祸根。
这个唐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贵为张角的亲信弟子的他,在太平道中拥有着至高的地位,他为什么还要选择朝廷,从而背弃了自己的战友和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