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初起,思政殿,庆隆帝一身明黄色的长袍上绣着沧海龙腾的图案,袍角那汹涌的金色波涛下,衣袖被风带着高高飘起,走到龙椅前,眼似利剑,不怒而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庆隆帝深沉带着庄严的声音不带一丝感情,显然,是要搞事情的节奏啊。
……朝堂一片寂静,大概是被庆隆帝的异常吓住了。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台阶上的小太监尖细的拉长了语调。
“臣,有本要奏。”齐伟穿着一身黑红相间的朝服从人群中站出来。
“准奏。”
“启禀陛下,前些日子臣与公主出宫游玩,见帝都外城破旧不堪,与内城的繁华格格不入,臣都不敢相信天子脚下竟有如此贫瘠的地方,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臣以为当修建扩张外城,令栗国长盛安康,微臣愚见,请陛下定夺。”齐伟气宇轩昂的站在中间,仿佛一个战士。
“启禀陛下,臣以为繁荣与贫瘠乃对立而成,因为内城繁荣,凸显出外城的萧条,但是和栗都外的地方相比,外城也算繁华,臣以为此事乃大学士夸大其词,不足为虑。”户部尚书振振有词的反驳齐伟,要是修建外城,那户部岂不是又要出钱,虽然是国库的钱,但是国家的钱管家真的不是那么好当的啊。
“夸大其词?陈尚书可去外城看过?可看到外城食不果腹的百姓?可知道外城摇摇欲坠的屋舍?在帝京有这样的地方,那就是帝京的耻辱,若是传入别国,就等于给别人嘲笑陛下的理由,陈尚书是何居心?”齐伟温润的声音不缓不急的问着陈尚书,别看齐伟一副温和无害的模样,在站的没人敢小瞧他,一张嘴能把活人说死,能把黑说成白,以儒雅著称的大学士在朝臣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偏偏就是这副儒雅的模样,把读书人唬的一愣一愣的。
“臣以为齐大学士言之有理,外城失修久已,的确该整顿一番,还请陛下定夺。”林御史是后起之秀,与齐伟亦师亦友,可谓是齐伟的忠实护卫者。
“臣认为陈尚书所言甚是,而且外城向来如此,若是整顿难免劳民伤财。”户部侍郎和陈尚书一样的看法,主要还是,国库虽不算空虚,却谈不上充裕。
“外城贫瘠朕早有耳闻,也有心整顿,只是碍于国事繁忙,一直抽不出身来,既然如今大学士提起,众卿就一起商议个章程出来,该如何扩建外城?”庆隆帝若有所思。
“启禀陛下,臣以为大学士既然提起此事,定然已有完备的章程。”陈尚书见庆隆帝统一齐伟对上奏,有些气急,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国库又要缺钱了啊!
“陈尚书果然是齐某的知己啊。”齐伟向着陈尚书点头示意,从袖子里拿出写好的折子呈给庆隆帝。
“…”得了吧,谁你知己啊?陈尚书心中暗自翻下无数个白眼,跟齐伟做知己,嫌被坑得不够惨么?
庆隆帝翻看着齐伟的奏折,连连点头,齐伟不愧是天下文人之首啊,这一手行云流水的字世间难得敌手啊。
下面的朝臣看着庆隆帝满意的神色,个个面面相觑,能在朝堂上混几十年,无一不是人精,才入朝堂的,根本没有说话的份。
“大学士果然别具只眼。”庆隆帝很满意的点点头,把折子给李全给李全传下去朝臣翻阅,一时之间思政殿私语四起。
“大学士这提议可谓空前,但若事成,那绝对可流传千古啊…”
“这方案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啊…”
“这样一来读书人的地位岂不是要大大降低啊…”
朝臣们议论纷纷,看着齐伟的眼光带着敬佩,也带着敌视,还有打量,心胸广阔的人自然能看见给后世带来的影响,为天下带来的福利,顽固不化的老学究这认为齐伟这是在针对读书人,读书人尊贵正是因为求学的艰辛和对知识的误解,若是开设书院,遍地读书人,那还有什么可贵而言,一些人则是猜测齐伟的用意,当真是为国为民还是另有所图。
齐伟面不改春风,看光扫过四周,和煦微笑,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对于大学士所言,众卿如何看啊。”庆隆帝心情很好的样子,朝臣们面面相觑,陛下好像很赞同大学士的提议啊。
“陛下,老臣以为大学士此举不妥啊,若是开设学院,那置太学院何地啊。”太学院是读书人的圣地,思政殿的重臣没有一个不是从太学院出来的,哦,齐伟除外,齐伟年少成名,遭家族打压没能进入太学院,所以当初的齐伟纵然才情惊世也险些与科举无缘,若不是庆隆帝惜才,齐伟现在不知道哪儿郁郁寡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