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冬,阿冬,最为没用;
山下担一担,上山剩半桶!
白猪,白猪,拱他一身屎;
霸占了水潭洗白白;
还是拉不动风箱!
真是个没用的阿冬!”
高大的椰树,低矮的梭罗,立在石梯两旁。树木之下,三角梅、九里香红白相间争相斗艳,淡淡花香沁人心脾。
布满青苔的石梯尽头,几位老人围坐在石桌旁,笑着讨论着家常。孩童们开心地哼着新编的童谣,追逐打闹。
若在一个月前,如此勃勃生机,如此世外桃源。辛天冬定然诗兴大发,吟诗半首: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现在,辛天冬自然没有吟诗的心情。
阳光透过宽大的树叶,落下斑斑点点。石梯不算长,只有一千一百三十阶,辛天冬记得很清楚。
但若是担着满满地两桶水,石梯就显得遥远而又漫长。不理会孩童们的嘲笑,小心翼翼地将担子放在石梯上,辛苦担来的卤水只剩半桶,若是撒了,只能再去山下重新担。
南海无春秋,一年里只有炎热的雨天和同样炎热的晴天。
不知不觉,辛天冬已来远岛月余,身子壮硕了许多,至少看上去不那么弱不禁风。
渔夫蒋大七天去一趟儋州,屠夫杨四就七天杀一头猪,除却杀猪那天,辛天冬需要在猪肉铺跟随杨四分肉。
一个月,辛天冬刀法大有长进,虽比不上杨四那般炉火纯青,剔的骨头不带肉星,但切肉的技艺得到了杨四的称赞。
这也是一月来,他第一次从杨四嘴里听到的唯一一句好听的话。
得到了夸赞,但仍然按不住猪,每杀一头猪,辛天冬仍会沾得满身屎尿。
村东的水潭是孩童们洗澡的地方,自从他去过之后,村里的孩童便退避三舍,怨念深重。
好在辛天冬有一手说书的好本事,中州大陆奇闻异事,英雄事迹,手到擒来。分完猪肉,孩子们便聚集在铁匠铺,等待着他开腔说书。
或是故事说的极好,孩童们也就原谅他将屎尿带入水潭中的恶行。
可惜的是,修炼《铁元功》足有一个月,辛天冬仍然拉不动风箱。
一千一百三十阶石梯,每一百阶休息一次,这是第十一次。辛天冬只是休息了一会,便挑起担子,继续爬着台阶。
阿婆的豆腐坊每日需要两桶卤水,这个雷打不动。辛天冬气力太弱,只能担两个半桶,所以他需要赶着时间,在天黑之前再担一桶卤水回来。
阿婆很吝啬,一个月只给一根蜡烛。辛天冬只能在担水后,趁着余晖看一会书。若是晚了,太阳下了山,又没蜡烛,读不成书。
阿婆的儿子名为沈周,在清河郡钦天监做校尉。
中州有妖祟作乱,钦天监便是除妖祟的机构,直属天都。不过,若某地有妖祟作乱,当地仙门和修行者亦会出手。
沈周留下的书极多,但多是邪祟分类、阵法、问灵、招阴之类。辛天东翻找了好久才找到关于修炼的书籍,这也令他对修行一途有了一个笼统的认知。
万物皆会呼吸吐纳,呼吸吐纳之气称为元气。人为万物之灵长,历史长河里,一些天资绝艳之先辈,观天地万物,明悟天道至理。创造法决吞天地元气与体内,以意念控元气行种种玄妙之事,是为修行。
长路漫漫又无标识,后辈修行极为不便。先辈们根据自身体悟,将修行之路分为七段,分别对应着七个境界。
修行之始称作感知,是指修行者之意念感知天地之元气,强壮身躯。
第二个境界称为筑基,感知之境用天地元气之气强壮身躯,身躯到一个完美点,方才能在丹田之内储存一缕元气,元气随意念而动进行战斗。
第三个境界称为洞玄,指修行者已经能够和天地元气沟通,并用意念催动法决,控制天地元气并且加以利用,施展玄妙之法。亦可用自身元气御剑飞行。世人口中所谓仙师,便是洞玄境以上修行者。
第四个境界称为金丹,无论筑基或是洞玄,丹田内元气仍为气,修行者将自己意念与体内元气融为一体,凝结出一枚丹核,是为金丹。意念与元气相容,元气如臂驱使,种种神通显现,金丹境亦被称为神通境。
不惑是第五境,步入不惑之境的修行者,才有资格称为大修行者。意念自丹田而发与天地元气融为一体。对于修行者而言,不惑境修行者不依靠法决便可直接调用天地间游离的元气进行攻击。
不惑境最直白的表现便是可踏空而行!
第六个境界称作知命。
顾名思义知命便是知天命。
天道无常,这个境界的修行者便是从本质上明悟天道运转之轨迹,明白天道万物之本源,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调动世界本源之力,毁天灭地。
第七个境界称为天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