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道无常(1 / 2)

大道行踪 木不材 2007 字 2020-09-17

自先贤记载:在古之初,在有这天地之前,这世界非暗非明,万物皆无,乃是一片混沌。也不知是过了多少岁月,这片混沌渐渐消散,清气上升成为了天,浊气下沉生成了地。天地虽成却沉浸在漫漫无边的黑暗中,仿佛这刚生成的天地就消失了一般。又不知过了多少日月,天空中厚重漆黑的云层逐渐变得轻薄,现出了隐藏在云层中的太阳和月亮。自此,天地间日月轮回交替,阴阳两气相互激荡,万物便在广阔的大地孕育。

能创立这一切的究竟是何等的大能者?先贤认为是一位远古的神仙所为,也有说是太古的“道灵”所为,又有说这天地乃因“道”而生,天地间的万物皆因大道而成。这“道”所谓何名?先贤曰:此“道”不可书,不可画,亦不可言。之所以谓之“道”,不过是为我等愚蒙之人勉强说之,勉强书之罢了。

此“道”只知有之,不见其形,不辨其音,亦不闻其声。这道既静且动,静者默默无声,动者变化万千。这“道”可大可小,可圆可方,不虚不实、不生不灭,存于广阔宇宙之中天地万物之内,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是真正的包罗万象。在天曰天道,在地曰地道,在神曰神道,在人曰人道,在鬼又为鬼道。真是玄之又玄,妙之又妙!

自古及今,这天地间已不知孕育了多少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在这众多生灵之中,有飞翔于天上,有潜游于水中,又有行走于山林,又有深藏于土内。天地万物各从其类,各得其所,繁衍生息,循环往复,甚是安祥平静。

在这芸芸众生之中又有“人”这一生灵(传说是上古大仙所造)颇具灵性,最是聪慧,竟从这天地万物中悟出诸多道理。他们采石伐木以筑屋,用来藏身,养蚕织布以成衣,拿来蔽体。又造出各样工具用于劳作、生活,使之柔弱之躯勉强生存于野兽横行的山林之间。

那时人们还未知风云变幻,未晓四时交替,只见天地之间忽明忽暗,忽暖忽冷,时而狂风大作,时而暴雨倾盆,不多时又有山火肆虐,不多时又有地动山摇,忽而斗转星移,忽而花落花开。对这些变化无常的景象,人们也是悲喜不定。尤其对于那水、火、风、雷等天灾地祸更是惧怕之极,因其变化无常,力量又大,远非人力所能抗拒。人们百思不解,以为是居于上天的大能大力者所为,这些大能大力者人们称之为“神仙”,人们虽然没有见过这些“神仙”却是既敬且惧。

不知历经多少岁月,这些人类已经生养众多,广布大地,俨然已成众生之长,惟所痛惜者就是那生老病死终是难脱。又不知经历多少年月,这人世间又出现许多智慧大能之士,他们仰望星辰,俯察大地,思想万物,似乎已参悟出这宇宙运行之妙,天地造化之机,竟想凭所悟之法以求解脱生死之痛,超越轮回之苦。

由于这些智士能人对这天地大道感悟不同,就生出诸多的法门。有一法门,所悟于天地长生之道;又有一门讲病症康复之理;又有一门所说数术之道;又有一门所述星象、占卜之道……真是林林总总,不胜数也。在这些众多法门之中,修真长生之道更是经久不衰,不知多少普罗大众为之向往倾倒,能人智士为此废寝忘食,尤其帝王将相更是趋之若鹜。纵然如此,自古以来普罗大众和帝王将相得道长生者却是未曾听说过,倒是传说那崇山峻岭间的山林隐士之中偶有得道之人,可这也不过是坊间的传说罢了,谁又真地见过?修道修真之难可见一斑。

这天下大地之中,灵秀之地甚多,有一处叫做灵州,在这天下之中,因此也叫做中灵州,此处不但地大物博山灵水秀,更是人口众多繁华无比。

在中灵州西南有一座山,名叫青驼山,此山虽然不大,却也树多林茂,离山不远有一村庄,聚有三四十户人家,由于村中多姓白,便叫做白家庄。庄中有一猎户,名叫白德臣,五十岁上下,虽说年纪不小了,却还身体健壮,精神矍铄。由于为人朴实勤快,乐于助人,又粗懂些医术,因此颇受村民的尊重。其妻陈氏,颇为勤俭,做得一手好针线。白德臣与陈氏生有一女,五岁时不幸被山中毒蛇所伤,终因医术有限无法医治而夭折;此后又生养一子,却又得了急症不治早夭。此后一直未再育有儿女,说来也是一件憾事。

这一日,白德臣老早就起来取出猎叉、短刀准备上山打猎。

“天短了,日头下山快,早点回来。”老伴儿陈氏嘱咐道。

“嗯,别忘了去镇上给我打几斤酒回来,坛子里的不多了。”白德臣收拾着工具说道。

陈氏不耐烦地道:“知道啦,酒,酒,啥时候也忘不了你的酒。今天你去哪里打猎?小心点儿。”说着递给白德臣两张薄饼。

“哼,就数你啰嗦。那还用说,青驼山。”白德臣接过饼,放进包囊转身出了屋门。

白德臣边走边盘算着今天打猎的事,忽然,一道人影泛着白光从天上划过,向北飞去。白德臣吓了一跳,心道这是大白天见了鬼了,还是自己看花眼了。白德臣使劲挤了一下眼睛,继续向那道人影望去,已然看不见了。白德臣犹豫了一下,心里念叨着:不可能是鬼,这青天白日的鬼魂怎么敢出来?难道是神仙?不可能。对了,往西去的,那一定是九云山的仙长。“乖乖,真是不得了。”最后一句竟念叨了出来。白德臣望着那道人影飞速越过青驼山,直奔九云山而去,随后就又继续赶路了。

九云山方圆十几里,连绵不绝,苍翠欲滴,是座修道的名山。主峰“飞来峰”巍峨耸立,直插云天,远远望去,云雾缭绕,灵气十足,顶峰忽隐忽现,真如飞来一般。九云山上有座道观,名叫九云观,虽然比不了千年的大道观却也壮观雄伟,颇有名气。你道为么?九云观开山立门的祖师东方贺,又被人称为东方先生,修为深厚,法术高深,在这中灵州降妖除魔,医治百姓,真正做了不少的好事,深得百姓爱戴。仅三十几年,这九云山九云观的名声便在中灵州传开了。慕名而来的求医、访道者不计其数,因此香火很是旺盛。

青驼山离九云山不过百里,那道人影竟须臾间就到了。这道人影在九云山的山门前停了下来,渐渐变得暗淡,竟幻化出一条人影,随着白光隐去,这人影也逐渐清晰起来:只见此人中等身材,身着浅灰色道袍,背背一把木剑,头顶灰白的发髻上捌着一支竹簪,面容清瘦,两抹浓眉下的一对大眼炯炯有神,一缕短髯随风飘摆。灰袍道人走了几步便看见右边山壁上刻有三个大字:九云山。每个字足有半人多高。随着年深日久,所刷的红漆已经剥落了一些,但仍是非常醒目。

道人顺着石阶蜿蜒而上,不一会儿,便来到了一个小亭前,亭中有一个小道童,约摸有十五六岁年纪,正盘腿打坐,双目微闭,似练功模样。灰袍道人微微一笑,轻咳一声。那小童闻声吓了一跳,险些从櫈上跌落下来。慌忙上前深施一礼道:“弟子江雨鸿在此恭候仙长,不知仙长来自哪座仙山,哪个洞府?未曾远迎,还望真人恕罪则个。”说完,又施一礼。那小童心里合计:眼前这位一定是位修为高深的道长,自己已在九云山修炼四五年了,在这迎客亭也已两年了,迎接过的修道高人也不少了,怎能人到眼前还浑然不知。灰袍道人似瞧出小童心中所想,微微一笑道:“不妨事。不妨事,还请小道友给通报一声,就说翠竹山滴水洞,梅玄风有事求见九云山九云观的东方道友。”

“是,还请真人稍等,弟子这就去通禀。”说完又施一礼,转身去了。

九云观的主殿坐落在九云山的主峰,飞来峰上,虽说不是很大,却也起脊飞檐,很是壮观。正门之上的扁中刻有三个大字:九云观。正门前一个大铜鼎,鼎中焚香,轻烟袅袅,似乎是在向上天传达着香客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