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的栖息地(1 / 1)

如果爱 秋玲 960 字 2020-08-12

古茶的栖息地

茶,是多么美丽的名字。一个“茶”字,就是一首诗,或是一个佳人,一首山歌。因为茶,有了一种文化,有了一种历史。这文化载着历史,由远而近,在茶马古道上叮当有声。

有一种茶树,生长在马关的深山密林,它们绿荫如盖、枝条虬曲,满含坚韧的力量,它们是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古树茶。1981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云南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来到马关,历经四年的考查鉴定,这种古茶属茶叶新品种。于是,这古茶树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马关茶。马关茶,名字是那般朴拙,不显山不显水,没有丝毫的张扬。可就是这么一个以产地命名的名字,其开发的盘古王茶、老君茶等以其内在的品质、香高味醇得到了业内专家肯定,老君茶还获得了国际包装金奖。马关茶也因此在省内外名声传扬,为更多的人所认识。

马关古茶,生长在原始森林、老君山麓。老君山,因太上老君到访而得名。老君山,山高险峻,空气湿润,土壤中矿物质丰富,可谓“高山产好茶”。老君山,绿荫深深,云蒸霞蔚,有着“老君晴岚”的天然胜景,可谓“好雾养好茶”。美丽的老君山,孕育了香高味醇的马关古茶,也孕育了美丽的民间故事。在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当年太上老君到访,被老君山的美景所吸引,驻足山巅数日,不忍离去,于是邀八仙前来赏景,因没带啥好东西招待诸仙,他就顺手从山上的茶树上采下一把叶子揉搓了几下,吹了口仙气,放进各仙的茶杯里。顿时茶香四溢,扑鼻诱人,众仙开怀畅饮,喝后满口清香,飘飘自得。马关茶或许就是有了这个传说的渲染;或许就是有了群山环绕的呵护,有了飞泉挂壁的浸淫,还有了环绕着的浓浓云雾的蒸腾,构成了马关茶独特的地理环境,因而生长这里的茶,也就那般的与众不同。千百年来,在光影的沉积中,显得那么馥郁芬芳,浓香扑鼻。

在马关的原始森林密林深处,或在田野路边,都能找到古茶树。那些古茶树默默地、谦逊地站立着,和炊烟在一起,和村落在一起,和天地在一起,和乡亲们在一起,顽强地生活着,无私地奉献着。它们那样朴实,那样厚道,那样真诚,就像我的乡亲,老的、少的、粗犷的、清秀的,都是一样的朴实、厚道、真诚。

要寻访古茶树之王,聆听它千年的故事,自然要爬上高耸入云的大山,走进密密麻麻的森林。在古林箐瓢厂村,有两棵古茶树,树高近20米,直径六七十厘米。专家估计,这两棵茶树龄至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老人们都说他们小时候这些茶树就这么大了。新编《马关县志》记载:“1986年县茶叶办公室组织调查,发现古林箐乡柏木山300多株‘白金茶’(又称‘碎米茶’),其中一株树高9米、树干圆周203厘米。”专家们说,茶树要生长在海拔1500~2000米且雾大、潮湿的地方,而马关就是这样的地方。马关与普洱处于同一纬度线上,那马关生长着那么多的野生古茶树群,就不是一种偶然了。相同的纬度,编织着古茶从古至今的繁华和兴衰,也编织着马关古茶的历史分量。经过专家的考察鉴定,“马关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之一。”只是普洱生在了“一日不可无茶”的世家,而马关茶却不是。所以他们的境遇,一个是热炒的普洱古茶,一个是酒香也怕巷深的“香茗”。可喜的是,近几年,人们更多的认识了古树茶的价值,马关古茶才又一次从历史的圣殿上走入寻常百姓家。

茶叶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就写进了茶的历史。马关这片热土,各民族杂居,各种文化相生相融,盘古王茶大体是各种文化相融的产物。盘古王茶,以古树大叶茶为原料。人们从深山之中摘来鲜嫩透着绿颜色的茶叶,经过萎凋、杀青、揉捻、干燥、发酵等,便用作茶饮了。三国时代征战夜郎的将军饮过,龙氏家族饮过,交趾使节饮过……盘古王茶的香气传扬了上千年,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其推出的碧螺春、红香螺、银针、毛峰等一系列独具风格的产品,以“马关茶叶大肉肥,汤色青翠,香高味醇,经久耐泡”(《马关县志》)的特质,俘获业内专家和消费者的味蕾,2002年“盘古王”茶荣获云南省科技产品开发二等奖,2005年获得产品专利权。

在古林箐原始森林里有一条古驿道,有人把它称为七马古道。从宋朝开始,这条古驿道,就是文山途经马关、南溪、河口进入越南的主要通道之一。文山的三七、茶叶和其他土特产品,从这里运出去,然后从越南运回海盐和水产品之类货物。驿道是用青石板铺起来的,人马走多了,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马蹄印,验证古道当年的辉煌。如今古驿道两边或离道不远处成片成排的古树茶,依稀还能看到曾经的茶事繁华。

而今,一部分马关人渐渐从耕种玉米、荞麦的行列中退却出来,用勤劳的双手在那些曾被祖先视为瘦土的土地上垦起了一块连一块、一岭连一岭的茶园。从此,一年四季,葱绿的茶树就在绵延的土地上安了家,迎着和煦的山风展示着自己常青的生命。父老乡亲的一日三餐也系在这小小茶尖上,年年围绕葱绿的茶事而日日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