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一季最大的毛病是,外行无知者无畏。导演以为拍摄美食的门槛很低,其实美食纪录片要拍好,一是自己要爱吃,二是自己要懂吃,三是长期爱吃懂吃并有一大批门道深的同道中人。这些,舌尖第二季的团队似乎都不具备,所以他们就舍本求末,把美食退到边缘位置,做他们自以为熟稔于心的卖惨故事。但观众是奔着美食来的,谁想看他们这种假故事呢?价值观的错误输出,还想把这些个人喜好变成普世价值观,结果悲剧的卡门槛上了。”
……
“从开始万众瞩目,到之后大失所望,再到如今众矢之的。《舌尖上的华夏》第一季横空出世所积累出来的口碑,只用了不到几天就崩盘了。”
“是啊,以《舌尖上的华夏》第一季积攒下来的口碑,以电视台对这个系列的重视,投入了远超第一季的资金和保障,居然就搞崩盘了,积攒的口碑在短短几天内就垮了。我想,就是找导演系刚毕业的学生来拍,想要这么短的时间内崩盘只怕也很难吧?”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是因为导演已经忘本。这是一部谈‘吃’的纪录片,但导演恰恰忘记了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能够天南海北地谈论各种美食?有闲心对食物品头论足的前提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只有吃饱了才能在吃好上做文章,才能搞点什么‘莼鲈之思’。”
“这方面,导演所赞美推崇的东西,恰恰是已经被我们唾弃并改变了的东西。所谓的‘人工种植’才是好的,‘手工制作’才是好的,不用化肥不反季节才是好的。这些在纪录片里反复强调的东西,作为个人的喜好来说没什么问题。但是作为一部应该严谨的纪录片,作为一档全民高度关注的节目,第二季导演却一直在推崇这种‘传统’,这就说不过去了。没有现代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以现在的人口总量,温饱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忘了这点,后面的内容自然一塌糊涂。”
……
“华夏导演拍纪录片有个通病,喜欢蹦出来表达一些东西,观点啊,情怀啊,文化啊,历史啊……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是说外国人的纪录片没有藏什么私货,但欧美的导演往往很聪明,也比较克制,主要是通过镜头语言来呈现,暗合孔老先生的‘笔削春秋,述而不作’。遗憾地是这些在第一季中已经做得很好的东西,在第二季中竟然逆生长了。结果就是作了就死。”
……
“《舌尖上的华夏》第二季似乎很想继承前一季的格局,却又野心勃勃的想要超越。结果想展示传统文化的传承,却引用了明眼人都知道是糟粕的东西;想要展示民间小巷的故事,却拍成广告;想要拍出对经典文化的致敬,却又找的是附庸风雅的文人。最典型的就是,《舌尖上的华夏》第二季中,描绘过了一个‘因为爱情放下手术刀拿起菜刀’的痴情女婿。”
“我不知道导演是有意还是无意,又或者从来不调查拍入镜头的人物的故事的真实性。这个所谓的痴情女婿,以前犯过罪,被抓到牢里关了几年。出狱后因为有了犯罪记录,不能当医生了,这才改行。刑满释放人员,要是能改过自新,也不好去说三道四。这个素材拿到犯罪分子喜获新生的纪录片里就挺好,可是现在被遮遮掩掩地拿出来,标榜成爱情说事,拼拼凑凑,强行表达导演想要的东西,真让人有种吃了苍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