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良策-2(1 / 2)

“火之木?!”

随着郑福松揭晓了hinoki的意思,其余几人也恍然大悟,继而纷纷暗自兴奋起来。

这样说来,这种被称为“火之木”的桧木如此易燃,岂不刚好可以对刘香的战船采用火攻战术!

樱夫人似乎也是觉得这个办法或许可行,点头继续分析道:

“正是。而且,这种‘火之木’不仅扶桑有,据说在澎湖东面的‘小琉球’台湾岛上,更是生长着不计其数的桧木。我想,也许这伙海盗不得不使用桧木作为建造新船或修补旧船的材料,甚至将其用在了海战中最易受到攻击的两侧栈板上,就是因为前些年躲在台湾岛上,实在没有其他更加合适的木材,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吧……”

郑福松此时只觉信心百倍,之前董酋姑和自己的推测果然没有错!无论是之前偶然发现的椰子油,还是如今的桧木,线索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台湾岛,刚好可以相互印证。

同时,郑福松更是瞬间想通了,之前董酋姑尚存有的一个疑问:

为何当初在即将撞沉自己和董酋姑小舟前的千钧一发之际,罗老大等一伙海盗突然调转了船头、匆忙躲了过去——

原来,正是因为他们当时所乘的正是新造的战船,而这些新战船的很多关键部位,都是用易燃的桧木制作而成。他们之所以躲避,便是因为当时自己的小船上正烧着火,他们并非突发善心,而是想起这点后,恐惧桧木所造的战船也会被其引火烧身!

这样看来,之前曾被自己无奈放弃的火攻之法,其实依然可行!正好可以用来克制使用了易燃桧木的一众海盗船!

带着这样一个无意间由众人发现的破敌良策,一行人告别了樱夫人,借由其相赠的海盗小船,踏上了返回安平港的归途。

一路上,由于夜色的掩护,以及小船选择自金门岛北侧绕行而回,并未发现任何的敌船踪迹,几人逐渐安下心来后,便兴冲冲地开始深入探讨起使用火攻之策来。

甘辉和程大勇两人此番意见难得地保持了一致,都认为应当使用火攻,打刘香一个出其不意!甚至开始凭空想象,兴许荷兰人的新式战船也是用台湾岛上的桧木所造,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趁势一把火给他们都烧个干干净净!

郑福松对此也是感觉十拿九稳,火攻虽说还要借助风势,如同当年赤壁之战时的“借东风”一般,但九折礁、料罗湾一带的水流和风向变化规律,借由自己和叶先生带回的参考记录,想必也能由董酋姑推算出来。如此一来,倒也不再是问题。

真乃天助我也!

只是,纵然信心陡增,但郑福松对于火攻战术的具体实施,还是隐隐感到似乎仍缺少了某些关键的环节。

而当其转眼看到一旁沉默不语、表情微妙的叶先生时,这种感觉不由更加深了。

只见,叶志涛此刻面容平静,却又有些心不在焉一般,久久陷于独自的沉思之中,始终未曾开口。直到甘辉和程大勇商量得正热火朝天之际,叶先生忽然在旁提出了一个疑问:

“火攻之法的确是个好主意,不过——”

稍顿之后,叶志涛终于皱着眉头,讲出了自己的担心:

“你们可曾想过,两军对阵之时,我们又该如何点燃敌船呢?”

“嗨!这还不简单!叶先生肯定也听过《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吧?!咱们学里面的火烧赤壁不就好了!选上十艘小船,在船上装满柴草、桐油等易燃之物,瞅准敌军,趁着风势、放火烧船便是了!”

甘辉兴冲冲地说着,似乎根本不觉得这其中会遇到什么难题。

而程大勇经此一问,倒是吸了口凉气,好像也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不由得喃喃道:

“嗯……叶先生这么一说,我们好像的确还缺个前去烧船的黄盖啊……”

“是啊,我们派出的火船,能顺利靠近敌方战船吗?”

说到此处,郑福松也明白了自己刚刚缺失的环节正是在此,因而紧皱眉头,喃喃地说出了这火攻之计中最为要害、却也已被忽视之处:

“当时看《三国演义》,也没多想,周瑜一方又是苦肉计,又是派人献诈降书等一系列铺垫……如此大费周折,如今细想,其实都是为了能够保证黄盖所率的十艘小船可以顺利抵近曹军战船!而通常来说,若无此铺垫,发现贸然而来的敌方船只,理应先在外围拦截下来,检查一番,再经请示之后,方可在严密戒备下放入己方阵中。如今虽说荷兰人暂且相信了我们的议和之意,但是若想派出大量载有引火之物的小船,妄图一举冲入敌船阵中,怕是……”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就连甘辉也回想起来,白天去与荷兰人议和时,尚远远未接近料罗湾一带,就已提前撞到了在外围巡逻的敌方战船,而那个朗必即里哥更是在返回料罗湾的途中,派人上叶志涛所带的一众小船上仔细检查了一番,就是以防船上藏有某些危险之物。

照此估计的话,对于郑家尚存戒心的荷兰人,以及始终不满议和的刘香一伙,届时都不可能对莫名出现的郑家小船轻易放行。而这,就无疑为引火造成了一道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