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祈瑱的祖父老熙宁侯因与燕王亲厚,新帝登基后便颇受冷落。他又是军伍出身,不善钻营,索性便一心在家教养孙子,熙宁侯门庭日渐萧条。
而那时裴家外祖是世袭国公,人丁兴旺,裴家外祖在朝中长袖善舞,裴家可谓是鲜花锦簇,声势煊赫。
爵位不如裴家,声势根基亦不如裴家。两下对比,裴家几个表哥表姐都不大看得上祈家这个空架子侯府。
他倒还好,毕竟顶个世子的名头,将来有爵位承袭,自有一番前程,表兄弟们也不会如何慢怠他。只是姐姐却实在是没少受几个表姐的闲气。说是舅甥至亲,实则那情份也是有限得很。
祈瑱如今肯花力气为舅舅筹谋,虽说也有替自己在朝中拉些援助的意思,但主要还是为了宽慰母亲。
裴夫人先前与儿子因着程嘉束生了不少闲气。只儿子出征在即,母子哪里有隔夜仇,到底还是心疼儿子。又见儿子已替舅家安排好出路,心里还是安慰的,说:“瑱儿有心了。你在外头要千万小心。有事多请教你舅舅,他年龄长,见识终究比你们年轻人多……”
祈荟年听得心里不由翻个白眼。舅舅一辈子没有领过兵打过仗,能指点弟弟
什么。
她掩下眼中不耐,低头端起茶盏轻啜了一口。
只这时,一个婢女来报:“李姨娘在外头,想求见侯爷。”
李珠芳立在台阶下,心中又是忐忑又是不甘。
祈瑱即将出征这事,她早听裴夫人说过。原本以为,两人恩爱一场,祈瑱便是再恼她,瞧在晟哥儿的份上,走之前总该与自己见上一面罢。
结果,不曾想男人负心薄情起来,当真是心硬似铁。明天就要走了,莫说与自己见面,就是派个人知会自己一声都不曾。
李珠芳又悔又恨。悔自己一念糊涂,做下错事,遭了夫君厌弃;恨祈瑱翻脸无情,竟然一点都不顾及往日情份。
只是她一个女人,一生系于这个男人身上,又能如何?不过是委曲求全罢了。
祈瑱心肠硬,不念情份。李珠芳也只能自己过来寻祈瑱,只盼自己伏低作小,能叫他回心转意,怜惜一二。
却不想祈瑱听了婢女通传,神色不变,淡淡道:“不见。叫她回去。”
“侯爷说,叫姨奶奶先回去,他这会子没有空见姨奶奶。”婢女声音温柔,态度谦卑。只说出来的话,叫李珠芳听了如坠寒冰。
李珠芳只觉得羞愧难耐。眼泪在眶中打转,最后还是强忍憋回去了。
她自恃身份,便是再伤心难过,也不愿在下人面前露出狼狈之态,徒惹人笑话。
李珠芳吸了口气,平复了下情绪,才勉强笑笑道:“既是如此,我便不打扰侯爷。这是我给侯爷做的衣服鞋子,劳烦姐姐转交给侯爷。”
婢女神色恭敬,双手接过李珠芳的包袱,又回禀给祈瑱。
祈瑱依旧一副冷漠的模样:“放一边罢。”
竟是看都不看一眼。
祈荟年喝了口茶,看了眼弟弟冷漠的脸宠,心中叹气。再看不惯李珠芳,也是她表妹,也给她生了个外甥,便是为了晟哥,也不能如此下珠芳的脸面。
她便想做个和事佬:“阿瑱,你这回一去便是一两年,珠芳也是一片好心,不若见她一面罢?”
祈瑱摇摇头,并不说话。
祈荟年看弟弟那冷冰冰的脸色,一肚子的话还是咽了回去。
她自己的弟弟,她再了解不过。面上是君子养气,什么事都不动喜怒。可内里性子却暴烈如火。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如今既然是不喜了李珠芳,只会断的干脆利落,再不会在她身上浪费一点时间。
既然弟弟态度坚决,祈荟年也就不再勉强。劝一句两句,是她这个做大姐的关心弟弟;再说多的,就要惹人嫌了。
再者,李珠芳这样温柔小意的笼络手段,她作为当家主母,见得多了,也不会当真以为李珠芳是多情深意重。
这一招,对付旁人或许有用,可用在她这个弟弟身上,怕都是白费。
倒是裴夫人还是心疼这个外甥女,不禁劝道:“珠芳也是一番心意,你又何苦这么冷待她?”
想想李珠芳日日垂泪,痛悔不已的样子,叹道:“珠芳也是年轻,难免一时糊涂,做下错事。如今她也知道错了,你又何必一直揪着过去的错处不放。”
祈荟年听不得母亲成日里说这些个糊涂话,出言打断道:“对了,弟弟此番出去,可有跟弟妹打过招呼?”
裴夫人一听女儿提到程氏,神情一滞,脸色登时难看起来,不再说话。
祈瑱嘴角微抽,看了姐姐一眼,道:“出征一事,我此前便与她说过了,倒不必再刻意知会。”
是程氏主动提出要与他和离的。虽然他目前不能同意,可自她搬出祈家那日起,夫妻情份也就到此为止了。
他给她住处,供她生活之资,尽到抚养她母子二人的责任便足矣。此后她在外头是生是死,与他再不相干。总归是她自己要求的。两人除了还有个夫妻的虚名外,再无其他瓜葛。至于自己这两日便要出征之事,自然也就无需特意告知。
……
程嘉束不知道祈瑱已经出发。或者说,她几乎已经忘了这个事。
如今,她在别院的日子渐渐步入了正轨。每日早上起来,先跟彦哥儿两个人锻炼身体,或者做做操,或者跟彦哥儿一起两个人跳跳绳。早饭过后,程嘉束搬个小桌子在门廊下写东西,顺便看着彦哥儿在院子里玩。
石婶冬雪两个人若是做完了活儿,闲了下来,便可接替程嘉束看着彦哥儿,程嘉束便可以加快速度写自己的话本,累了便换个脑子,去钻研那个自来水系统。
程嘉束是安静惯了的人,又给自己找了一堆事情做,并不觉得无聊。冬雪陪着她,一直过的也是这样的日子,同样习惯了。
石婶却一直是在侯府大宅门里生活惯了的。以前府里人多,她无事做时,便是跟人唠嗑打发时间。现在这么大的院子,就几个人,又没有多少话题可以说,实在是无聊得发闷,偶尔遇上个挑担卖货的货郎都算是个新鲜事儿了。
这个别院离大路不算远。以前一直是锁着的,附近人也从不过来。自从程嘉束搬过来,偶尔遇到樵夫、货郎,石婶无聊,便总会叫人过来买些东西。
程嘉束觉得这样也挺好,索性给了石婶些零用钱,叫她但凡见着小商小贩的,不拘柴火煤炭,还是针头线脑的,多少买点东西,总归家里也都用得上。
这样,商贩们知道这里有生意做,便会隔三差五过来。有人过来交流,她们在这里多少就能听到些外面的消息。
尤其是柴炭这些,家里日日都得用。又不能指望自己家这几个人去山上拾柴砍柴。石婶索性跟樵夫约了时间,叫他隔一阵子便固定上门送柴送炭。
果然不如所料,如此一来二去,周边的人便都知道,这处大宅子里搬来了人家来住。且新搬来的人家出手大方,但凡有商贩过来,主人家多少总会买上一些东西。
所以渐渐的,附近的货郎樵夫渔民之类的,有些个收获便挑着担子来这里碰运气。
程嘉束不想效果竟如此之好,一时间也是好笑。不过为了安全起见,防着有些人见她们一家人都是些老弱妇孺,生了不好的心思,她还是刻意叫石婶把自家的情形半真半假地透露些出去。
也不说自家是熙宁侯的,只道男主人在京直卫大营当差,为了差使方便,才叫家人住这别院里,男主人是隔三差五便要回来的。如此,多少也能打消一些宵小之辈的歹念。
祈瑱此前倒也说过,他有安排人看护璞园带。可求人不如求已,事先把风声放出去,震住霄小不要作乱,总比事后再叫人收拾摊子强。
幸好璞园位于京效一带,京城周边的治安是重中之重。知道别院的住户也是有来头的,倒确实不曾有人兴风作浪。没有人刻意做乱,程嘉束几人的日子还算安闲适意。
程嘉束此前把冬雪的婚事托给了媒婆,她知道自家条件提的高,原就是想着细细找,花些时间也无妨。不想两个月不到,媒婆钱婆子便又上门来,说替她寻了两家符合要求的,看程嘉束是中意哪个。
两家境况都不错。一家是在刘家驿上开酒楼的,家里兄弟三个,给冬雪说的是第二个儿子;一个是庄子里的庄户人家的小儿子,家里有一二百亩地,算是家境殷实。
钱婆子知道程嘉束挑剔,忙忙补充道:“说是庄户人家,可家里的地都是有佃户有长工,并不用自家人下地做活。咱们姑娘嫁过去就是享福的!”
程嘉束见冬雪躲在一边害羞,不好意思说话,就替她问:“这两家人家里人口怎么样?可有什么不好的名声?”
“哎哟,我的太太哟!”钱媒婆一挥帕子:“刘家是开酒楼的,名声自然没得说。名声若是坏了,谁还去他家吃酒呀!那朱家更不消说
,这后生的大伯可是村里的里长,最是德高望重不过,十里八乡有了纠纷,都是找他老人家排解。若是那不像样子的人家,凭他家底再好,我也不敢提到太太您跟前啊!”
程嘉束又问了两家的详细情况。开酒楼的刘家因着要做生意,需要人手,所以一大家子是一起住的,其实这也是时下的常态;而朱家两个儿子一样如此。
只是朱家的小儿子眼光高,寻常姑娘他瞧不上,一心要找个样样出挑的,这才托了媒婆替他说亲。而且朱家大哥也已经成亲生子,家里头不急着靠他传宗接代,家里人疼小儿子,也就由着他去。不然,以朱家的家底,哪里找不到好媳妇。
这两个人都是钱媒婆手里头最好的后生了,只是冬雪有那一百多两银子的嫁妆傍身,便显得这两人也都不过堪堪而已。
说实话,钱媒婆心里还是不免有些忐忑。这可是大户人家的丫头,自己寻的这两家,在乡野间自然是顶好的人家,可是放在京中大户眼里,又不算得什么了。
在程嘉束看来,两家情况其实都差不多,就看冬雪自己的意思了。
时人的想法,总是觉得有地心里头才踏实,做生意什么的,终究没有地主体面。
冬雪便羞答答表示想看下朱家后生的长相,媒婆知道这是成了一半了,当下大喜,替她约日子相看。
两家人便约在了镇上一个土地庙里见。
朱家后生是母亲领着去的。程嘉束就陪冬雪一起过去了。
小伙子叫朱长满,身材魁梧,相貌也很是端正。见到冬雪过来脸就红了,不好意思地别过脸。只是虽然害羞,可又忍不住总去看冬雪。
程嘉束笑吟吟跟朱大娘寒暄时,那朱长满还不住地偷偷瞄冬雪,冬雪被他看了两眼,也不好意思起来,低头只瞧地板。
程嘉束跟朱大娘对视一眼,双方都是笑得更欢喜了。
既然两家都有意思,交换了礼物,便商量起成亲的日子。乡下规矩没有那么大,两个人的年龄在时下看来都不小了,定亲走礼的程序便走得很快,最后定了三个月以后成亲。
冬雪的亲事一旦定下,另外找佣人的事情马上就摆在眼前了。
程嘉束原来是想,璞园不过几个人罢了,没有多少家务可以做,冬雪走了,她自己也做些家事,便是不找人也是可以的。但是事实证明,她不但高估了自己的能耐,也低估了这个时代的家务有多繁重。
一家子里面,石婶子负责一日三餐并洗碗涮锅,外院的清扫等。冬雪虽不做饭,但是主屋以及院子的清扫,都是她的活计。程嘉束的外衣和彦哥儿的衣服也需得她洗;另外还得做些针线活计。
外出采买米面菜肉这些则是石叔的活。因养着一匹马,他还得负责马的草料,还有清理马棚。每个人整日里从早忙到晚都不得闲。
程嘉束主业就是带孩子,有闲暇就写自己的话本,再规划规划自家房屋以后要怎么整改,可称是家里最轻松的人,然而带孩子一天下来也着实累人。
冬雪的活计,她试着做了一日,但只这一试就发现她做不来,真是做不来。这还是有冬雪帮忙的情况下。所以单靠她自己,根本不行。
在感叹了由奢入俭难之后,程嘉束还是决定得再雇个人。
一事不烦二主,既然钱婆子说媒这事儿做的很成功,那程嘉束把雇人的事情也委托给她去办了。
这次钱婆子效率更高。不过三天,就把人领来给程嘉束看了。
来的人姓冯,唤作杏姑,说起来还是钱婆子的亲戚,不然也不能这么快就找到合适的人。
杏姑长的很白净,相貌也称得上清秀。只是眉目间总有些愁苦之气。
钱婆子便跟程嘉束介绍杏姑的来历:“这是我婆家侄女儿。你瞧这人品,虽说不能跟府上大户人家的姑娘比,可在这乡里,也是数得着的了。为人呢,也最是本份老实,平日里在家里也勤快能做活,再挑不出一丝毛病的。只可惜,命苦啊……”
原来,钱婆子介绍给程嘉束的这位杏姑,本就是钱婆子婆家大嫂家的女儿,原先嫁了人,结果成亲四五年还没有身孕,被婆家给休了。后来又说了一家,也是成亲两三年生不了孩子,又被休了。
被休了两回,她不能生的名头就坐实传开了,再说亲就艰难起来。
她自己是想嫁人的。女人嘛,没有婆家,就没有个归宿。她自己既然生不了,便想寻个自家有孩子,不需要她再生孩子的鳏夫的。
可是人都讲究多子多福。京畿一带民生大多富庶,也不存在生下孩子养不起的情况。与她年龄相当的男人,就算是再娶媳妇,大都也是想生孩子的,没有几个为了前头的孩子,不要后头娶的婆娘再生的。
便有一两个愿意娶她的,同意不生孩子的。要么是家里穷得丁当响,连孩子都养不起,索性不生了。这样的人家,杏姑不愿意过去吃苦。
要么就是男人年纪极大,前头孩子也都大了,也想娶个婆娘伺候自己,生不生孩子倒无所谓。
可这样的人家,孩子跟杏姑也差不几岁,眼见也是养不熟,过去只能伺候男人。等男人死了,孩子未必愿意养她这个后娘,终究还是没有个倚仗。杏姑也不傻,自然不同意。故而就这样一直蹉跎,未能再找到合适的。
杏姑就这么着在娘家过日子,兄弟嫂子弟媳们自然心中不满。时间久了,说话便免不了夹枪带棒。杏姑自家没有底气,也只有受着。
只是这么着终究不是办法,杏姑爹娘也发愁女儿的将来。钱婆子的嫂子不止一次拜托过钱婆子替女儿寻个婆家。
正好程嘉束这里要人,钱婆子便想着先给杏姑找个活计。亲事可以慢慢找,可有个活计,便不需她再在家里吃闲饭遭人白眼。日后若有合适的,再嫁人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