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后继则是姚广孝、崔季舒、陈庆之、赵贞吉、这些朝廷新贵。
贞观老臣和弘化新贵这种老少层层分布的局面很难不让这些本就功利心深厚的新科进士们内心向往。
尤其是姚广孝那颗大光头在朝服的衬托下格外的引人注意。
这种玄学人士都能有这种地位,他们这些本就是正经进士出身的人,如何能不受到重用?
但就如李承乾之前所讲的,人的欲望无非是财、权、色。
只要这些新科进士能够将自已的能力展示出来,李承乾不介意满足他们的欲望。
作为实权在握的皇帝,李承乾所能做的事情,几乎是无限的。
即便是他做个梦说是阿房宫重现了,李承乾也能够将梦变为事实。
随着三百多位即将成为进士的士子在设立的案侧旁行礼平身入座以后,坐在龙椅上的李承乾轻笑一声:“我原本想要学太上皇说上一句天下英雄皆入我彀中,但我却没有太上皇那么厚脸皮。”
也多亏了杨广的格局够大,修建的宫殿也够大,不然李承乾还要另外修建一座宫殿容纳如此多的人在这里进行殿试。
“陛下这一次录取的人数,都可比太上皇十年了。”钱平说道:“陛下怎么可能说不得呢?”
“十年有些夸张了,五年吧。”
李承乾座下的文武其实没有一个是从科举制度当中选拔出来的,但这并不代表李承乾不重视科举。
相反,他是这些人当中最为重视科举的一个。
虽然科举制度最后是会废除的,但并不代表科举制度是糟粕,他只是跟不上时代了而已。
因为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能够替朝廷选拔人才,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个可供所有人使用的上升通道,而且是很公平的那种。
不管你是谁,只要你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就能做官。
而不是像九品中正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了,你能够做到多大的官,纯看你的家族排在第几品。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话随着科举的盛行,才真正的成真了。
“请陛下御笔出新科士子命题。”
新任礼部尚书文彦博出列请命。
“不急。”李承乾很随意的说道:“这命题,我心中早就定下了。”
“只是随着这朝殿试以后,朝廷的官员,可就要逐步被一年年科举选上来的官员代替了。”
“但现在位居高官的朝廷重臣们,可没几个是科举制度考上来的。”
李承乾颇为轻松的朝着长孙无忌说道:“舅舅,要不要去试一试?”
“过了这次,可就没这么好的机会,展现自已的才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