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让义正慈心收义女
王余凤避灾幸运落都府
小凤最终抓到了山鸡雏,高兴的往回跑,向哥哥报喜。边跑边喊:“小棠哥哥我抓到了!”
可是不见哥哥的身影和回声。喊了多时,依然不见棠哥的影踪。不知自己跑出多远了,她迷失方向了,开始惊慌恐惧,就放声大哭起来,嘴里不停的喊叫小棠哥哥。不知哭喊了多长时间,她感到口渴,见前边深沟里有一条小溪,就直奔小溪去喝水,一不小心摔倒,头磕碰在石头上。磕伤了头部,昏迷过去。
此刻南京将军韩德让将军,带领二位副官在回上京的路上,路过林中小溪,韩德让骑的那匹马突然停在小溪边,低头饮水。三人停住马步,下马去河边喝水,一位副官看见一小女孩躺在河边。三人急忙来到女孩跟前,发现女孩满头流着鲜血,不省人事,双手仍然捂着一只死去的山鸡雏。韩德让上前用手抚摸小孩的鼻孔说:
“这孩子在呼吸,还活着,有救,咱们要救救这孩子。”他急忙把孩子抱在马背上。三人打马起程。
韩德让是南京留守韩匡嗣之子,现任北府节度使兼任兵马大元帅。他带领两位平章副官,奉皇上的旨命,赴晋州府巡查,在回京路上,遇见这了位小姑娘。
韩德让抱起孩子上马,为了抢救这位幼小生命,只得快马加鞭,赶路程。临时改变了主意,不回上京朝廷,直奔自己的家南京将军府。
这时正直暮春旁晚,红日西沉,眼前呈现出一片村庄,炊烟弥漫,鸦奔林高嗓。放牧童望家而归,三人打马赶路,路过座座寺院,穿越无数村庄,山寺寂寥,佛灯闪闪。孤村酒店收晃闭店。韩德让说:
“咱们改道走近路,不住宿啦!为了抢救孩子,连夜赶回南京将军府我的家,因为我父亲是郎中。能救活这孩子一命。”
快马奔腾,跑了一夜零半天。第二天中午到了南京将军府。见到父亲韩匡嗣,急忙把孩子交给父亲诊断。韩匡嗣一边火急的给孩子急诊抢救,一边听儿子韩德让讲述路遇孩子的经过。
韩氏家族是汉人,韩匡嗣在前朝为御医是辽国朝廷重臣,现任南京留守,有威望和实权,韩匡嗣的父亲韩知古,任辽太祖中书令,契丹的典章仪法制度,多出自韩知古之手;所以韩匡嗣受到父亲的熏陶,不仅精通政务,而且精于医术。太祖乃至皇后‘述律平’如有头疼脑热的常见病,都是经他手治愈的,便得到述律平皇后的赏识,认他为义子。封他为南京留守等朝廷重要官职。
余凤经过韩匡嗣和韩夫人的精心的治疗和护理。第二天王余凤苏醒过来了。夫妇二人见小女孩睁开眼睛,很高兴,急忙上前答言亲热,全家人非常喜欢这个秀丽俊俏的小女孩。
韩夫人抱起起孩子便问:“你爹妈在哪?家住什么地方?”
小凤看看眼前是三位陌生人,瞅瞅抱着自己的是一位老奶奶。纳闷自己到了什么地方。以为还在树林里,这是在做梦吧!她大声喊叫:
“小棠哥哥!小棠哥哥!”哇的一声哭起来。
夫妇二人安逸孩子,便把解救她的实情讲对她听,又端来好吃的点心。糖果给她吃。
孩子停止了哭声,她一天没吃东西了,肚子饥饿了,见到好吃的东西,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吃饱了。两只水灵灵黑葡萄似地大眼睛看着对方,有些恐惧和不安,她定了定神,开始回答问话,只是摇摇头回答说:
“我没有家,是姑姑领我来别人家串门的,”
韩夫人见孩子吃完饭,有了精神,能回话了,内心高兴,又继续的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爹妈是谁?”。
“我叫小凤,大名叫王余凤,我爹爹耶律——,我叫不准爹爹的名字,妈妈叫王氏,爹爹带领妹妹逃走了,爷爷奶奶妈妈被坏人杀死啦,爹爹带领妹妹不知逃到什么地方,我没有家啦。”
“你几岁了?是谁带领你出来的?他住在什么地方?”韩匡嗣又详细的问道。
“我七岁,是我姑姑带我从家逃出来的,姑姑住在一座庙里,庙的名字我说不好,好像有个白字。别人叫她王道姑。前几天姑姑带领我去一个庄子串门。我和棠哥在树林里玩,我追山鸡雏迷路了,摔倒在小河边,我就什么都不知道啦!”
韩夫人问:“你去的庄子叫什么名?”
余凤回答说:“我说不清楚。”
韩匡嗣对夫人说:“这孩子太小,能记住这些就很不错了。她是个很聪明伶俐的乖孩子。先安排她好好休息,把伤病治好,还得吃药,给头部的伤口上药,咱们以后再与她交谈,探索她的详情。看来这孩子讲不清住址,也不知她是谁家的孩子,她无家可归了,咱夫妻二人只得收养这小姑娘了,这可能是前世缘份,是上天赏赐咱韩家的。现在是想办法叫她安定下来养伤。”
韩德让是韩家单传独苗。而且韩德让一生没有娶妻,没留下后人,辽景宗皇帝驾崩后,圣宗八岁继位。圣宗的母后萧卓皇太后扶持皇儿的皇位。萧卓皇太后与韩德让暗中暧昧,名为君臣,暗是夫妻。韩德让扶持萧太后,被追封为枢密使、宰相、兵都大元帅等要职,成为萧太后的得力助手,乃是圣宗时期朝廷的中流砥柱。因此韩德让一生没有再娶妻。没留下后人。韩氏家族无有接续人了。捡到这个王氏女孩自然如怀似宝,视为掌上明珠,全家喜出望外,春风得意。察觉到这孩子天生聪明伶俐,乖巧可爱。二老夫妇不谋而合决定收这孩子为干孙女,韩匡嗣把儿子韩德让叫在眼前说:
“你救这个孩子非是一般门户的闺女,她以后定成为才女,我要你收她为义女,用心培养她,给咱韩家光宗耀祖,将来也许对朝廷有所贡献。”
韩德让知道父母渴望有个孩子在身边。便随从父母之意,同意收养这孩子做义女,对父母说:
“这孩子命苦可怜,咱们先收养过来,她的家人何时找到她,就把孩子还给人家。”
老夫妇二人点头称是,从此韩府又新增加一口人。
七岁的王余凤在韩家生活了一年时间,就适应韩家的荣华富贵的贵族生活。刚开始她想念姑姑、爹爹、棠哥和小妹妹这四位亲人。时常在睡梦中喊叫他们,多次被哭喊声中惊醒,后来渐渐的与韩家的人融合在一起了,偶尔的想念起亲人。
韩匡嗣给王余凤改姓叫韩余凤,特意给她雇一名奶娘,又找一位私塾先生教她识字学习汉文。小凤乖巧懂事,对爷爷奶奶相亲相近,甜言蜜语的叫爷爷、奶奶,亲嘴抱脖。把二老哄的喜形于色,笑逐颜开。老夫妇到处奔走相告,逢人自夸,自鸣得意的说:
“我有一个天真得意的小孙女!这是我韩家修来的福啊!”
韩德让在都城上京朝廷做官,于干女儿见面的机会很少,偶尔回来,便给女儿买回许多好吃的,穿戴和书籍玩具,如同亲生父亲一样爱喜女儿,而小凤见到父亲就扑在怀里亲热。外人都称她为韩小姐,成为韩家唯一一名娇养的小公主。
小凤到韩家的第二年四月十八,韩德让代表皇上圣宗,率领臣官人马,去五台山白云观叩拜观音菩萨。烧香叩拜完毕,道长弘日道姑接见了他。韩德让把自己搭救王余凤的事对弘日道姑讲了一遍。弘日道姑便把这孩子的身世如实的告诉了韩德让。弘日道姑对韩德让说:
“这是上天佛主的点化,委托你们韩家收养培育这孩子,王家于辽国有着深厚恩缘。这孩子不能留在寺院里,必须留在俗世人间接受汉文化教育。她成人后于凡人成婚,留下后人,她的后代会给辽国君主传宗接代。佛主保佑这孩子,是为了报答辽太祖阿保机出资修建白云观的恩德。收留王家后人这件事只许你们韩家知道,不许对外宣讲,至少保密十年。”韩德让听了道姑一翻嘱咐。满口答应。
韩德让对弘日道姑说:“我深知辽太祖阿保机和白云观有着深厚情缘,割不断的连带关系。”
韩德让回到南京将军府,把于弘日道姑相会的事讲给父亲听。韩匡嗣连连点头,对儿子韩德让说:
“原来余凤就是耶律孝忠(王忠)的后人。耶律效忠是辽国的功臣,不幸被朝廷奸臣陷害,家破人亡,外逃的长子耶律世义,不知下落,无有音信。我领会弘日道姑的良苦用心,深远用意。咱们身上的重担有多重啊!必须把这孩子抚养成人。才能对得死去的耶律孝忠和弘日道姑与辽太主阿保机。”
韩匡嗣知道耶律(王)孝忠被奸臣敌烈迫害,是一起冤案。他极力伙同当朝宰相萧思温,二位卿臣向皇上进谏。得到皇上准奏,下旨给耶律孝忠平反昭雪,恢复耶律孝忠之子耶律世义接替父亲官职。可是朝廷始终不知耶律世义的下落。可惜到如今也不能把余凤归还王家。
韩匡嗣夫妇二老更加关心喜爱小凤,体贴入微,爱如掌上明珠,胜似亲生孙女。
余凤十岁时能写诗绘画,写一手柳体好字,名扬全城。她不但精通白卷诗书伦理,还会吟诗弹琴,具有高超琴艺的天赋,发扬了王家祖先的传统文绘才能。成为小才女,轰动了全南京城。
王余凤十岁时,韩匡嗣夫妇二老先后离世。干爹韩德让在朝廷执掌兵权协助萧太后执政,南征北战。无有时间照看干女儿余凤。便把女儿交给韩家家人以及师爷和奶婆看护培养。
余风十七岁时,已经长成一位婷婷玉立,玉貌芳姿,秀外慧中的才女绝代佳人了。常年隐居在燕州将军府深宅大院中。
这年兵马大元帅韩德让告老还乡,从上京回到南京燕州将军府。八月十四日是他七十岁寿辰。
韩德让一生统帅千军万马,南北征战,生日大多数都是在军营中或战场上过的。今年告老回府,正遇七十大寿。女儿韩余凤决意要给义父举办一次七旬寿典。得到皇上的恩典和支持。圣宗皇帝下旨:
“按国晏规格,朝廷给大元帅韩德让将军办七旬大寿,地点在南京将军府举办。为答谢韩德让将军的丰功伟绩,他一生协助母后‘萧太后’保护大辽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他是捍卫辽国领土的中流砥柱,奠定了朕的皇位。朝廷要为他祝寿。”
皇上下旨给韩德让举办寿礼,感动了韩德让。他见女儿已长大成人了。要向世人显示一下,我也有女儿了。一定把寿典办得隆重些。
朝廷文武百官众臣一呼响应,都亲自来来南京督军府祝寿。前来祝寿的还有燕云十六州的各个州、府、县的官员,以及亲朋好友,一共有几百人参加寿礼。摆设酒席上几十桌,分契、汉两种风味酒席分别摆放。杀猪宰羊,山珍海味,御酒贡酒样样俱全。
帅府门庭若市,堂内高朋满座,府院内张灯结彩,喜庆喧天。祝寿送礼的人群络绎不绝,川流不息。大街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人声鼎沸。
大将军韩德让坐在礼堂正坐的太帅倚上,正堂墙面悬挂一幅余凤亲手画的松鹤长寿图,两边配挂一副她自作自提的寿联,上下联是;
延年益寿歌鹤算。
高龄遐日祝松筠。
横批是;如松如鹤。韩余凤手书。
同墙并列挂着的是,圣宗皇上赠送的唐朝四才子唐伯虎的佳作百寿图,百寿图配挂的是圣宗皇帝亲手题写的对联;
霄汉鹏程九万匹军马,
锦堂鹤算颂三千里江山。
横批是;功德无量。
客观人看壁上的韩余凤的作品,各个赞口不绝。
齐天皇后赞扬说:
“这幅松图画的栩栩如生,玲珑有致,好似身临其境一般,疑似神人妙墨的画风。又称赞这副挂画对联,感情丰富,构思奇特,形象鲜明,意韵浓郁。而字体行书,笔风流畅,刚柔清明,是名流书法家的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