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涛50年代出生在上海的书香门第,祖父开始是上海某一所大学的校长,父亲是大学教授,他们都毕业于上海名牌大学的中文系,在大学都教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母亲是中学教师,毕业于某师范大学外语系,在中学教英语。
林涛的叔叔、姑母、舅舅等都是大学教师。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林涛从小就喜欢文学,祖父、父亲也很早就让他接触了中国的古典文学,所以林涛还在孩提时代就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底子,有很好的文学功底。这为他进学校后的文化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直到林涛踏上工作岗位,这些文学知识对他都有莫大的帮助。
林涛至今还很清楚地记得祖父给他讲解《孙子兵法》,并要求他能背其诵中一些章节的情景。祖父对他说《孙子兵法》中蕴涵着很深的哲学原理,它对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许多事都有极大的帮助,你要好好学习,好好领悟。
当时林涛还小,对祖父的话是一知半解,但他天资聪颖,对《孙子兵法》中的含义基本上能理解够八九不离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孙子兵法》含义的领悟就更加深入透彻了。有些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和他交谈,也自叹不如。
林涛很欣赏孙子有关“水”的论述。他至今还能朗朗上口地背诵孙子在《虚实篇》中的至理名言“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林涛能把孙子有关水的哲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他做任何事都会因情而变,就像水因形而变一样,所以料事、处事往往能处于不败的胜境,使许多人非常佩服。
在林涛12岁那年。一天,他拿着祖父的一块怀表,在去新华书店的路上,边走边在手中摩玩不已。
据说,这块怀表是清朝慈禧期间,英国领事馆送给慈禧六十岁的生日贺礼,非常珍贵。后来流传至民间,由林涛的曾祖父收藏。多少年过去了,这块怀表依然闪闪发光,走时很准。
当时有人曾出八万块大洋,要收购这块怀表,曾祖父坚决不肯。祖父也十分喜欢这块怀表,不允许任何人碰它。唯有林涛,家里人视他为掌上明珠,祖父也由着他玩弄这块珍贵的手表。
三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看到了林涛手中的怀表,顿时起了歹意,妄想占为己有。
等到林涛走到僻静之处。三人走到林涛面前,和颜悦色地对林涛说:“小兄弟,你的怀表能借我们玩玩?过几天,我们还你。”
林涛疑惑地对他们说:“我又不认识你们,不能借你们玩的。我祖父非常喜欢这块怀表,什么人也不给玩的。”
三人马上露出了凶相:“小赤佬,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今天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还是乖乖地给我们吧,省得我们动手。”说着,三人已经把林涛围了起来。
林涛一看到三人人高马大,虽然他不惧怕他们,但要一个人战胜他们三个,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林涛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身体微微颤抖,佯作害怕地对他们说:“我最佩服的是英雄,你们三个人哪个最厉害,最后又能打赢我的,我就把怀表给他。”
三个人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放弃那块怀表。林涛看他们决断不了,就说:“你们都不是英雄,那我就走了。”说着,就要离开。
三人中最为高大的那个对另外两个人说:“你们不是我的对手,还是把那怀表让给我吧?“
那俩人听了感到好没有面子,又舍不得那块怀表,其中一人就很不服气地对那高大者说:“不见得吧。还是让我们比划比划再说吧。”
高大者听了非常生气,也不答话,挥拳就朝那说话的脸上打去。说话者猝不及防,脸上挨了一拳。他怒气冲天,也挥拳向高大者打去。俩人你来我往,打得鞋也掉了,脸也肿了,鼻子还在淌血。最后那不服气的毕竟耐力没有高大者足,力气也没有高大者大,败下阵来。
高大者尽管艰苦地赢了战斗,但也已经是精疲力竭,无心恋战。第三者见状,认为是稳操胜券,也不说话,上来和高大者较量。俩人的交战更为惨烈,直打得天昏地暗,辨不清了东西南北,浑身是血。最后还是高大者获胜,但他已经是站立不稳了,第三者也没有了力气,一屁股坐在地上直喘气,久久能起立。
林涛也不逃走,站在边上看着他们。
等到他们打完了。林涛走到高大者面前,对他说:“我们还要比试一下吗?”
高大者连连摇手对林涛说:“我们不要那怀表了,你走吧。”
这件事,林涛没有敢跟家里人说起。
和《孙子兵法》一样,年纪小小的林涛对《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许多文章都能烂记于心,唐诗三百首其中的大部分他都能很快地背出,使很多学者也感到惊奇和佩服,认为他记忆力超群,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
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林涛便有文章和小诗在报刊上发表,不少成人都自叹不如,当时也有些人甚至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些东西不是小林涛自己写的。
林涛资质聪明,意志坚强,勤奋刻苦,又加上良好的家庭条件,学习成绩在班级一直是名列前茅,他的愿望是以后能考北大或者复旦的中文系或新闻系,成为一名作家或外交官。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后整个社会都乱套了,全上海已处于一片混沌之中。
二
在那里林涛认识了同村的两个好朋友,一个是金迪,另一个就是汤明。林涛比金迪大一岁,比汤明大两岁,于是他们俩个称林涛为大哥。
他们三人有几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读书都非常认真,书读得也好;除了读书之外都喜欢体育运动;都是肝胆相照,义薄云天的铮铮铁汉。
有所不同的是林涛更擅长于文,遇事冷静沉着,柔中带刚;汤明则文武相兼,刚强果断,思维缜密;金迪更精通于武,感情细腻,极重情义。
他们三人的性格在小时侯就已经初见端倪,到了成年之后更是个性分明。金迪从小就有个武术师傅,他把从师傅那里学来的本事则毫无保留地教给两个哥哥,而两个哥哥也极有悟性,能把金迪转传的武功学一个八九不离十。
他们三个会一起背唐诗宋词、他们背书的方法也非常奇特,背出一张纸就撕下一张,这个往往是林涛的速度最快,因为他有深厚的功底;他们也常常会在一起练武,如果是武术的话,当然是金迪反应最快,他的武功底子最扎实,如论臂力、膂力则汤明略胜,但要比石锁、吊环、单杠等则好象又是林涛稍占上风,所以在体育竞技上他们三个确实是难分伯仲。
他们自己用水泥浇了石锁,杠铃、哑铃等体育器具,把铁棒固定在两棵树之间当单杠,做两个铁的圆圈再用皮绳栓在房子的横梁上做成吊环,每天绕着村子的小路跑步,在打谷场上打拳,他们三个早晚刻苦训练,练就了一副强壮的身体,雄健的体魄。看着他们满身栗子般地肌肉,敏捷的身手,村民们啧啧称赞。
林涛在单杠、吊环上引体向上然后瞬间力量爆发双手撑在单杠、吊环之上,一口气能做四五十次。林涛的石锁玩的更是转,他把石锁抡向空中旋转,然后用手接住,几十下不稀奇,更绝的是他能用肩膀,甚至用头接住抡向背后空中然后掉下来的石锁。汤明用单臂就能举起一百六十斤重的杠铃,用双手则能举起二百多斤的杠铃,但是他身材修长,身手敏捷,根本不像那些又矮又胖的举重运动员。他们也练扩胸器,六根弹簧的扩胸器,他们一口气能拉上百下,而且是气不喘,脸不红。
他们会自制弓箭,那就是砍一根直径约五、六厘米合适的柳树枝条做成弓架,用牢固的麻绳或铅丝做成弦,这样一张土制的弓就制成了,然后砍一根细的竹子再套上用竹子做的削尖了的箭镞,这样就做成了箭。
他们也自制弹弓,这弹弓的制作就更为简单,是找一个大小合适的树丫杈或者是粗铁丝做成的丫杈,再用两根韧性很好的牛皮筋分别固定在丫杈的两端,牛皮筋的另一端则用约两平方厘米长方形的牛皮固定,在这牛皮上就可以安放小石头,高级一点的可以按放小铁丸做成的弹丸。
他们可以用这种自制的弓箭和弹弓,射杀距离不太远的小飞禽走兽。这方面最擅长的是汤民,他用这种自制的武器射杀麻雀几乎是到了百发百中的程度。
邻近村子的青年们知道他们三个武艺高强,便时常会来讨教,有些确实是来切磋武艺的,有些却是来挑衅的。
有一次一个身高一米九十的大胖子带了一帮人说要领教领教他们的摔跤技术,话还没有说完,就拦腰抱住了林涛,想把林涛抱起来摔倒,林涛岂能让他得逞,马上用右腿紧紧地勾住了他的左腿,让他发不出力来,然后快速右腿着地,用右脚掌抵住胖子的左脚跟使其不能动,随即林涛用自己的上身、右肩、右手猛推胖子的上身,胖子的身体马上失重了,只听得轰的一身,胖子已四肢朝天,摔倒在地了。
大家哈哈大笑,胖子感到好没有面子要求再来,这次林涛一上去就先抱住了胖子的左腿,用右脚在外侧抵住了胖子的右脚。然后迅速用右手和上身挤推胖子的右脚上部和上身,只听到轰然一声,胖子又已倒地。
胖子爬起来,二话没有说朝林涛冲来,林涛乘势微微下蹲,身体略左侧,胖子正好压到林涛的身上,林涛左手拉住胖子的右手,自己的右手拉住胖子的后腰背,一个大背包,又把胖子摔在地下。
在大家的哄笑声中,胖子带着手下的人悻悻而去。有人对了表,这三个摔跤动作,林涛分别只用了10秒、8秒和7秒。不久之后,林涛、汤明、金迪能文能武远近闻名。
附近思南镇上有批练武之人,刻苦练武多年,听到林涛他们的名头,很是不以为然,于是就前来向林涛他们讨教。
其中有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石锁玩得特别棒。他能把四十斤重的石锁抡向空中,然后硬生生地用肩,用腰,用腿,用头去顶。石锁撞击身体的声音砰然作响,实是骇人。这石锁在他的手中,就像是海绵做的一样柔软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