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品无疑!真品无疑!宝贝啊!”看着眼前两尊德化窑瓷塑造像,倪旭光两眼发直地盯着看,久久不愿意离开。那表情,就好像是一旦脱离了,两尊造像就会在眼前消失一样。
“漂亮!确实是漂亮。”林淑仪也在一边称赞道。她跟着丈夫隐居在这德化县夏州村的山上,潜心研究仿制德化古窑瓷器,耳濡目染之下,林淑仪也对德化瓷塑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平。眼看着两尊瓷塑作品展现在眼前,她也不住地赞叹着。
轻轻一笑,秋霁白问倪旭光,“倪伯伯!您看这两尊造像是不是出自何朝宗、张寿山之手呢?”
“哦!”听了秋霁白的话,倪旭光又把放大镜拿起来,仔细地看了看,说道:“从瓷塑的技法、烧造的工艺,以及釉面老化程度看,是明代无疑。不过,落着何朝宗款的这尊观音像,神韵上同何朝宗真品有一定差距。”
点点头,秋霁白说道:“我也是这个看法。”
“这尊张寿山款的罗汉像,到很有神韵,看上去应该是出自张寿山之手。只不过……”说着,倪旭光看着罗汉像背后的款识,皱了皱眉头,说道:“不过,我对这个款有点儿疑虑。这个寿字怎么是简化体字呢?”
暗自点点头,秋霁白心里说道:“不愧是对古瓷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啊!尽管对文字没有太深的研究,也看出了这个寿字身上的问题。”
点点头,秋霁白说道:“倪伯伯的眼力真够毒的,确实这个寿字是简化字。不过,这个寿字的简化可不是在见过之后。”
“寿”的繁体字为“夀”。据《说文解字·田部》记载:“畴,耕治之田也,象耕屈之形。”因为在古人看来,只有劳动即耕作才能使人长寿。这里的“寿”便与“畴”同形。进入金文时期,“寿”的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上部从老,即将“老”字省略了部分笔画后作为“寿”字的意符;下部以“畴”表音。到了篆文时期,“寿”的形体与金文大致相同。
现在简体字的“寿”字是从草书写法而来,在王羲之的时代,基本就定型了;宋代范成大的写法更接近一些。而到了明代,寿字就和现在我们用的寿字写法一样了。
张寿山瓷塑作品用章有“张寿山”篆书葫芦形章和“张寿山印”篆书方形章。眼前的这尊罗汉像就是篆书放行章。伦敦所藏白瓷达摩立像背后的印章“寿”字与现代简体字一样,这是比较特殊。
“其实,这种在印章中使用古代简体字的情况也见于何朝宗作品”秋霁白解释道:“如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藏渡海观音像共有两枚印章,分别为"来观"款葫芦形章和"何朝宗印"款方章,其中"观"字为简体字。张寿山作品与何朝宗作品风格相近,制作工艺也有不少共同点,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两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应该是互相借鉴的,故作品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可以说,张寿山参与了"何派艺术"的建构,也是"何派艺术"的开创者之一。”
“出自张寿山之手的瓷塑佛教题材造像,流传下来的并不多。直到现在有据可查的也只不过八尊。如果这尊最终被确定是出自张寿山之手,也只不过是第九尊而已。”秋霁白最后总结道。
出神地听完了秋霁白的讲解,倪旭光不由地深深为之一震。长叹了一声,说道:“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话一点儿都不假啊!我潜心研究德化窑瓷器发展史,还是没有学到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