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着刘三河也没有那对刘海戏金蟾门墩出处的线索,秋霁知道得亲自跑一趟了。
刘三河倒也讲义气,在秋霁白说要去收到那对门墩的后海再找找线索后,立马同意陪着一起去。
眼见着就是年根儿了,谁家里都有不少事儿,刘三河能在这个时候陪着一起找一个看着还没影的事儿,秋霁白也很感动。说不得以后要在生意上多交流、多合作,帮他一起完成那个把老北京留在身边的心愿了。
后海其实是北京的一块水域,是什刹海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面组成的什刹海,为了与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区别,被称作“后三海”。
北京人有用地标作为一个区域名称的习惯,所以,后海慢慢也就逐渐变成了北京人对这一片儿住宅的称呼了。
近几年,北京市政府不断加大对老建筑、老街区的保护力度,后海也成为了重点保护区域。街道腾退修缮部分被占用的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腾退改造居住极其困难的大杂院,营造什刹海地区的文化散步道系统,并分区分片进行停车治理,增加停车设施等。
在后海的改造中,推行的不是成片拆除重建的方案,而是采用取织补式的、渐进式的方法。房子保留传统的比较低矮的天际线,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而且保留原住民,保留居民的成分不变,保留原生状态。没有把居民成片地迁移,而让一些富人进来。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后海的底蕴和文脉,尽最大努力迎合城市发展的规律。
“方案是方案,政策是政策,规定是规定,在改造过程中,怎么也会有打破原有建筑的地方。毕竟服从大局是自古以来的定律。”刘三河介绍说道:“这片改造的时候,北京城里但凡从事古董文玩这个行当的人,把脑袋削尖了往这边跑,都惦记着收点儿好玩意儿,赚点儿钱。”
“那对门墩就是在那个时候收的。好像是因为哪家原有的大门太破了,弄了个新的,那对门墩不太合适,就用不上了。一个石头做的东西,也算不上文物,政府部门就没管,我是花了八百还是一千入手的,忘了。”
一边走,一边听刘三河介绍,秋霁白的眼睛也在古色古香的街区里搜寻着赵石兰讲述的信息。
一颗枣树边儿上就是她家的老宅。
“三哥!你收那对门墩的时候,有没有印象是个什么样的人卖给你的?”
秋霁白问道。
皱眉想了一下,刘三河说道:“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不过,我看得出来,他不是原货主,应该也是收过来,或者干脆是捡来的。”
罗翰一听刘三河这么说,一咧嘴,说道:“这就难办了。得先找到那个二道贩子,再问他是从哪儿弄来的那对门墩儿。他要是说也是从别人手里转过来的,那可就没地儿再问了。”
“现在来看,就是那个二道贩子,咱们也不好找。”
刘三河接着罗翰的话说道。
这下子罗翰就更没心气儿了,当时就站在原地,苦着脸说道:“霁白!要我说就算了吧!这么大的北京城,找一个姓赵的老太太四十多年前的老宅,哪儿那么容易呀!”
秋霁白一笑,没有看他,淡然地说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咱们真的帮她找了就行,至于能不能找到,那就看运气,听天命吧!”
听完秋霁白的话,罗翰也就不再嘟囔了。脸上虽然不太愿意,但也跟着左右寻摸着,他也在留意那颗枣树。